禀帖的意思、禀帖的詳細解釋
禀帖的解釋
[pitition] 舊時老百姓向官府或官員向上司報告、請示的帖子
詳細解釋
亦作“禀帖”。舊時民衆或下級呈官府的文書。《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因把他這些話,又寫了一個稟帖,稟按察使。”《紅樓夢》第一百回:“即寫了禀帖,安慰了 賈政 。” 沉從文 《泥塗》:“好把請願禀帖送到區裡去。” 梁斌 《紅旗譜》四十:“縣長給省政府上了禀帖,說 馮老蘭 ‘玩忽國法,抗交稅款’。”
詞語分解
- 禀的解釋 禀 ǐ 承受,生成的:禀性。禀賦。 指下對上報告:禀報。禀複。回禀。 筆畫數:; 部首:示; 筆順編號:
- 帖的解釋 帖 è 學習寫字時摹仿的樣本:碑帖。字帖。畫帖。 帖 ě 便條:字帖兒。 邀請客人的紙片:帖子。請帖。 寫着生辰八字的紙片:庚帖。換帖。 量詞,用于配合起來的若幹味湯藥:一帖中藥。 帖 ē 妥適:
網絡擴展解釋
“禀帖”是舊時下級或民衆向官府、上級呈遞的正式文書,主要用于報告、請示或請求等事項。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定義:禀帖是古代官方或民間常用的上行公文形式,内容涉及事務彙報、案件申訴、政策建議等。
- 發音:拼音為bǐng tiě(注音:ㄅㄧㄥˇ ㄊㄧㄝˇ)。
2.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 用途:常見于明清至近代,如《儒林外史》中提到“禀帖”用于向按察使報告案件,《紅樓夢》中賈政收到禀帖以彙報家事。
- 形式:需簡明扼要,格式嚴謹,通常包含事由、陳述及請求。
3.與其他文書的區别
- 與“奏折”對比:禀帖多用于地方官員或民衆,層級較低;而“奏折”是高級官員直接呈遞皇帝的公文。
- 與“狀紙”對比:禀帖側重日常公務,狀紙則專用于訴訟。
4.示例與引用
- 《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我們叙一個簡明的禀帖,禀明上台。”
- 沈從文《泥塗》提及“請願禀帖”遞交至區公所。
5.其他解釋(需注意甄别)
- 部分資料将“禀帖”解釋為成語,意為“恭敬順從”,但此用法與主流文獻不符,可能為混淆或訛傳。
禀帖是中國古代行政文書的重要形式,體現了傳統社會層級分明的溝通體系。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儒林外史》《紅樓夢》等文學作品或曆史檔案。
網絡擴展解釋二
禀帖:意思、部首和筆畫拆分
禀帖是一個漢字詞彙,由禀和帖兩個字組成。禀字的部首是示,帖字的部首是巾。禀字的筆畫順序是示、冖、乚,帖字的筆畫順序是巾、丶、一。
來源,繁體和古時候漢字寫法
禀帖這個詞源自古代漢語,最初的寫法是禀簾,取意“給予關照,接受命令”的意思。在古代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為稟帖。稟字的部首是禾,帖字的部首是巾。古代漢字的字形結構比現代簡化字複雜,但仍保留了禀帖的基本形狀。
例句
1.他一直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禀帖上級的指示。
2.你需要将這些材料準備齊全,然後禀帖我。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禀報、禀告、禀賦、帖子、帖頁、帖書。
近義詞:奏表、報告、彙報、禀告。
反義詞:不禀帖、不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