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禀帖的意思、禀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禀帖的解釋

[pitition] 舊時老百姓向官府或官員向上司報告、請示的帖子

詳細解釋

亦作“禀帖”。舊時民衆或下級呈官府的文書。《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因把他這些話,又寫了一個稟帖,稟按察使。”《紅樓夢》第一百回:“即寫了禀帖,安慰了 賈政 。” 沉從文 《泥塗》:“好把請願禀帖送到區裡去。” 梁斌 《紅旗譜》四十:“縣長給省政府上了禀帖,說 馮老蘭 ‘玩忽國法,抗交稅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禀帖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文書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解析

“禀帖”指古代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呈遞的正式文書,用于陳述事務、請示或報告。其核心含義包含:

  1. 文書性質:一種格式規範的書面呈文,需遵循固定擡頭、正文、落款等格式,常見于官府或宗族場景。
  2. 等級關系:體現嚴格的尊卑秩序,如百姓向官員、仆從向家主提交時使用,需使用“叩禀”“謹禀”等謙辭。
  3. 功能定位:多用于申請、彙報或申訴,如清代《六部成語》注解:“禀,白事之文也”。

二、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禀帖盛行于明清至民國時期,是傳統行政與宗法制度的重要載體:

三、文書結構特征

典型禀帖包含三部分:

  1. 稱謂:嚴格按身份書寫,如“縣主老爺台前”“家主老爺尊前”;
  2. 正文:以“敬禀者”開頭,陳述事由後以“伏乞鑒核”類套語結尾;
  3. 落款:署名後加“叩禀”或“謹禀”,并标注日期。需用楷書工整謄寫以示恭敬。

四、現代演變與同義詞

隨着公文制度改革,禀帖在20世紀中期逐漸被“申請書”“報告”等取代,但其文化影響仍存: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第12卷“禀”字條釋為“舊時下對上言事的文書”;
  2. 《中國文書大典》(中國檔案出版社,1994)第三章詳述清代禀帖格式規範;
  3. 《六部成語注解》(中華書局,2011)收錄清代官方文書術語釋義;
  4. 《清史稿·職官志》載地方行政中民禀處理流程。

網絡擴展解釋

“禀帖”是舊時下級或民衆向官府、上級呈遞的正式文書,主要用于報告、請示或請求等事項。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2.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3.與其他文書的區别

4.示例與引用

5.其他解釋(需注意甄别)

禀帖是中國古代行政文書的重要形式,體現了傳統社會層級分明的溝通體系。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儒林外史》《紅樓夢》等文學作品或曆史檔案。

别人正在浏覽...

案款狀疤瘌襃妲倍數不道部長躔陛赪蕊吃答持刀弄棒黛緑島國鞮革二愣子法郎機方侯方釳風生臯亭割肉飼虎冠上加冠盒子炮後場互交惑主疾忌居官橘樹具在覽觀浪翁梁粝零訊賣荒茅棚愍護鳥迹蟲絲平價前日秦婦吟秀才清刻弱蔕手車睡息水志瑣門特加停待透爽讬法聞一知二武鬥誣己武童生瞎逛枭棍蝦生諧談謝天謝地亵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