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枝葉凋敗。比喻人品蛻變。《禮記·禮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栢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章炳麟 《革命道德說》:“言必信,行必果,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改柯易葉”是一個漢語成語,詳細解釋如下:
一、讀音與結構
拼音為gǎi kē yì yè,由“改”“柯”“易”“葉”四字組成,字面意為改變枝葉的形态。
二、核心含義
三、出處與典故
源自《禮記·禮器》:“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原指竹、松柏因本質堅韌,四季不凋零,後反用其意,比喻未能堅守本心。)
四、用法與示例
五、注意要點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禮記》原文或語言學工具書。
改柯易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改變舊習,放棄錯誤思想或行為,轉而接受正确的觀念或辦法。該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們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後,主動做出改變,以達到進步和發展。
改柯易葉這個成語由三個字組成。其中,“改”字的部首是“攵”,共有七畫;“柯”字的部首是“木”,共有九畫;“易”字的部首是“日”,共有八畫。
改柯易葉這個成語最早來源于《史記·鄒陽列傳》中的一句話:“易柯改葉,私淑六博。” 這句話原本指的是伍子胥在投奔吳國後,改變自己的習慣和觀念,學習吳國的風俗和制度。後來,這句話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成語,用于形容人們改變錯誤的觀念以實現進步。
在繁體字中,改柯易葉的寫法為“改柯易葉”。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改字的古代寫法為“⿸己巳”,柯字的古代寫法為“⿱木果”,易字的古代寫法為“勿日”。這些寫法與現代的字形有所差異,但字義相同。
他通過反思自己的過去行為,決定改柯易葉,努力向更高的目标邁進。
改變、改革、改進、柯橋、柯爾、改良、改正
揚長避短、脫胎換骨
堅持不懈、執迷不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