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間飛舞的蜂蝶。比喻為男女雙方居間撮合或傳遞書信的人。 宋 周邦彥 《六丑·薔薇謝後作》詞:“多情為誰追惜,但蜂媒蝶使,時叩窗隔。” 元 吳昌齡 《張天師》第三折:“偏是你瘦影疎枝,不受那蜂媒蝶使。”
“蜂媒蝶使”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指花間飛舞的蜂蝶,比喻為男女雙方居間撮合或傳遞書信的人。常用于形容在愛情或信息傳遞中起媒介作用的角色。
文學起源
用法特點
近義表達:
類似成語“蝶使蜂媒”,兩者均以昆蟲比喻媒介,但“蝶使蜂媒”更側重傳遞信息或促成婚姻(如《春恨》中“蝶使蜂媒傳恨客”)。
文化意象:
蜂蝶常被賦予浪漫色彩,象征自然界的“信使”,與“鴻雁傳書”“青鳥殷勤”等意象類似。
元代戲曲《張天師》中,通過“蜂媒蝶使”暗喻角色間的情感糾葛,體現古典文學對自然意象的巧妙化用。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出處或例句,可參考漢典、HttpCN詞典等來源。
《蜂媒蝶使》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做那些被用來進行探訪、傳遞消息等任務的人。它描述了蜜蜂、昆蟲和鳥類等在自然界中傳遞花粉和傳遞信息的行為,比喻人們在特定任務中扮演類似的角色。
《蜂媒蝶使》這個成語由3個漢字組成:蜂(蟲部,6畫)、媒(女部,13畫)和蝶(蟲部,11畫)。
《蜂媒蝶使》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中的一句話:“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不懂得掌握宿命、禮儀和言辭,就不能成為一個真正德高望重的君子。後來,人們将其中的“探察消息”之意聯想到蜜蜂、昆蟲和鳥類在尋找花粉或者傳遞信息的行為,從而形成了成語《蜂媒蝶使》。
《蜂媒蝶使》的繁體字為《蜂媒蝶使》。
在古時候,一些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曆史文獻記載,其中蝶字古時寫作“蜨”或“蝶”。
他在公司裡扮演着《蜂媒蝶使》的角色,不斷傳遞各種重要信息。
蜂友、媒妁、使命、使者
信使、使者、傳遞者
安于現狀、隱士、不問世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