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师的意思、视师的详细解释
视师的解释
谓督率军旅。《国语·晋语三》:“公御 秦 师,令 韩简 视师。” 唐 柳宗元 《平淮夷雅·皇武》:“锡汝斧鉞,其往视师。” 明 唐顺之 《祭祖庙文》:“ 顺之 钦承敕命,视师 浙 直 。” 郭希仁 《从戎纪略》:“是日余与 刘俊生 赴 店张 视师。”
词语分解
- 视的解释 视 (視) ì 看:视觉。视力。视野。鄙视。注视。近视。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亲临某事:视事。视察。 看待:藐视。重视。等闲视之。 看望:探视。省(媙 )视。 比照:“天子之卿受地视侯”。 古同“示”
- 师的解释 师 (師) ī 教人的人:老师。导师。师傅。师生。师徒。师德。良师益友。好(刼 )为人师。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师。医师。技师。 效法:师法古人。 榜样:师范。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师母。师兄
专业解析
"视师"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语境的中文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高级官员(尤指皇帝或重臣)亲自前往前线视察军队、督战或慰问将士。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础释义:
- 视:意为视察、察看、巡视。
- 师:指军队、部队。
- 合义:视察军队。这并非普通的检阅,通常带有督战、劳军、鼓舞士气或亲临指挥的意味,强调上级对军事行动的重视和直接参与。
-
历史语境与用法:
- 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特别是描述帝王或朝廷重臣在战争时期亲临前线的情况。例如:
- 皇帝御驾亲征,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可称为“视师”。
- 朝廷派遣重臣(如宰相、督师、经略等)代表皇帝前往前线督战、协调诸军、安抚将士,也称为“视师”。
- 这种行为不仅是军事行动,也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显示朝廷对战争的重视和对将士的关怀,用以提振军心。
-
引证实例:
- 据《明史》等史书记载,明末崇祯皇帝曾有意“视师”或多次派遣大臣“视师”以应对内忧外患。例如,崇祯帝在危急时刻考虑过亲自出马,也多次委派如孙承宗、洪承畴等大臣“视师”前线。
- 清代文献中亦有类似记载,如皇帝或钦差大臣赴前线“视师”。
-
现代用法与延伸:
- 在现代汉语中,“视师”一词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因其带有浓厚的古代官制和战争色彩。但在历史叙述、文学创作或特定语境下(如描述高级领导人视察部队),仍可能被使用,其核心含义“视察军队”不变,但“督战”的意味可能减弱,更侧重于“慰问”、“检阅”或“指导”。
-
同义词辨析:
- 阅兵:侧重于仪式性的检阅和展示军容,通常发生在和平时期或特定庆典。
- 督师:侧重于监督、指挥军队作战,强调军事指挥职能。
- 劳军:侧重于慰问、犒赏前线将士。
- 视师:综合了视察、督战、劳军等多重含义,且通常指最高层级的视察行为,更具权威性和历史感。
“视师”意指上级(尤指帝王或重臣)亲临前线视察军队,常包含督战、劳军、鼓舞士气的目的。它是一个历史色彩浓厚的词汇,生动体现了古代高层对军事行动的重视和直接干预。
网络扩展解释
“视师”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督率军旅,通常指军队统帅或将领对部队的视察、指挥行为。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拼音:shì shī
- 词性:动词
- 核心含义:指统帅亲临前线视察、督导军队,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军事语境中。
历史用例与出处
-
《国语·晋语三》:
“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
描述晋国君主命令韩简督率军队迎战秦军。
-
唐代柳宗元《平淮夷雅·皇武》:
“锡汝斧钺,其往视师。”
指授予将领权力,前往前线指挥军队。
-
明代唐顺之《祭祖庙文》:
“顺之钦承敕命,视师浙直。”
表明作者受命在浙江、南直隶一带督军。
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视师”一词使用较少,但可见于历史相关场景:
- 郑成功文化旅游区(福建南安)中的“海上视师石”,即纪念郑成功海上督师的遗迹。
注意
- 与“誓师”区分:二者音近但义不同。“誓师”指出征前宣誓,而“视师”强调统帅亲临督导。
- 其他潜在含义:个别现代文献可能引申为“视察师资”(如的造句),但此用法非常罕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古代用例,可参考《国语》《柳宗元集》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班烂报嫂本初博访不绝如线长冠昌化长乐馆劖刻碜大充堂待潮登登吊拷綳扒惇慎堵心奋竦缚紥高躔果儿何尝鹤骨松筋轰斗红笺弘量慧士騞然浆人计程井捽絶好寇烽宽亮兰摧玉折阑遗联吟疗养所林郎厖错面红墨杜萨乔怯切齿人清风轻言轻语臞塉三步两脚僧宇上京市井人説梅止渴厮侵随扈素刃陶车跳动枉暴五均小産夏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