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漢 族與少數民族。後亦指 中國 和外國。《晉書·元帝紀》:“天地之際既美,華夷之情允洽。” 唐 杜甫 《嚴公廳宴詠蜀道畫圖》:“華夷山不斷, 吳 蜀 水相通。” 宋 蘇轼 《賜太師文彥博生日禮物口宣》:“卿勳在廟社,名聞華夷。” 清 龔自珍 《大誓答問第二十四》:“又譯字之人,必 華 夷兩通而後能之。”
(2). 宋 元 時指國家的疆域。 元 關漢卿 《一枝花·杭州景》套曲:“大 元 朝新附國,亡 宋 家舊華夷。” 王季思 注:“ 宋 元 時稱國家的疆域為華夷,因為它包括了少數民族地區。” 元 王實甫 《麗春堂》第二折:“則俺那仁慈的明聖主,掌一統錦華夷,可則是平安了十萬裡。” 明 《殺狗記·看書苦谏》:“再整舊華夷,重覩江山麗。”
“華夷”是一個具有曆史演變和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分為以下四層解釋:
基本定義
字面由“華”(華夏,指中原漢族)和“夷”(泛指周邊少數民族或外國)構成,最初用于區分漢族與其他民族。如《晉書》中“華夷之情允洽”即體現民族融合的願景。
曆史演變
文化意義
該詞隱含古代中國“中心-邊緣”世界觀,既用于描述地理疆域(如“吳蜀水相通”),也體現文化認同,如蘇轼“名聞華夷”表達影響力跨越民族界限。
疆域與外交
在政治語境中,常指代包含多民族的國家整體。例如明代《殺狗記》中“再整舊華夷”寄托恢複統一疆域的願望。
“華夷”從民族區分發展為涵蓋文化、疆域的多維度概念,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其演變反映了中國古代對民族關系和國家認同的認知變化。
華夷是一個成語,指的是華夏與夷狄之間的差異。華指的是中國,夷指的是中國以外的其他民族。這個成語代表着中國古代對外族的判斷和态度。
《華夷》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華的拆分部首是十,夷的拆分部首是大。華的筆畫數為花草的6畫,夷的筆畫數是一個人的5畫。
《華夷》一詞最早見于《左傳》。在古代,華夷是指中國和四周的外族之間的區别,後來逐漸演變成文明和野蠻的對立。在繁體字中,華夷的寫法與簡體基本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華的寫法有很多種。在《說文解字》中,華的寫法是花草加上口,表示華美的樣子。而夷的古代寫法是一個人的形象,表示外族的形象。
他們的文化差異非常大,展現了華夷之别。
華麗、夷陵、華貴、夷平
文明與野蠻、中華與外族
華與夷,歧與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