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庸的意思、凡庸的詳細解釋
凡庸的解釋
[commonplace;ordinary] 平凡,普普通通的
他不過是凡庸之輩
詳細解釋
(1).平凡;平庸。《史記·绛侯周勃世家論》:“ 絳侯 周勃 始為布衣時,鄙樸人也,才能不過凡庸。”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緒言:“ 明朝 皇帝,除了 明太祖 和 明成祖 ,一般是凡庸貪婪的皇帝。”
(2).指平庸的人。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逸才沉抑,則與凡庸為伍。” 唐 李紳 《龜山寺魚池》詩:“凡庸不識慈悲意,自葬江魚入九泉。”
詞語分解
- 凡的解釋 凡 á 平常的,不出奇的:平凡。凡庸。凡夫俗子。 指人世間(宗教或迷信的說法):凡塵。凡心。 所有的:凡年滿十八歲的公民,都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凡是。 總共:全書凡二十八卷。 大概,要略:大凡。凡例。
- 庸的解釋 庸 ō 平常,不高明的:平庸。庸醫。庸言。庸俗。庸人。昏庸。庸主(平庸或昏庸的君主)。庸夫。庸暗(平凡,愚昧)。庸庸碌碌(沒有志氣,沒有作為)。 需要:無庸細述。無庸諱言。 豈,怎麼:庸讵(豈,何以,
網絡擴展解釋
“凡庸”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án yōng,主要形容人或事物平凡、普通,缺乏突出的才能或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平凡、平庸,形容人或事物沒有獨特之處,普普通通。例如,“凡庸之輩”指才能普通的人(、)。
- 語源:最早見于《史記·绛侯周勃世家》,提到周勃“才能不過凡庸”,指其才能平凡(、)。
2.詳細解釋
- 人物形容:多用于描述人的平庸,如《中國通史》中評價明朝皇帝(除明太祖、明成祖外)多為“凡庸貪婪”()。
- 隱含貶義:帶有對安于現狀的批評,暗示應追求卓越而非甘于普通()。
3.使用場景
- 描述缺乏亮點的才能或特質。
例:
- “他的設計雖無大錯,但過于凡庸。”
- “凡庸之輩難擔重任。”(、)
4.反義詞
- 出色、傑出:與“凡庸”形成鮮明對比,強調卓越性(、)。
5.補充說明
- 近義詞:平凡、普通、平庸。
- 常見搭配:凡庸之人、凡庸之才、凡庸之輩()。
若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史記》《中國通史》等文獻,或通過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進一步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凡庸(fán yōng)這個詞是指一個人或事物平凡、普通,缺乏獨特性或特别之處。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凡”和“庸”兩個部首。部首“凡”表示普通、一般,部首“庸”表示平庸、平凡。這個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太大變化。在繁體字中,凡庸的寫法也是一樣的。
這個詞的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中,“庸心顧自用,康幾複自誇”(出自《大雅·生民之什·東門之湯》)一文中有“庸心”一詞,意思是平凡之心,沒有特别的心思。進一步推演,就形成了現代的“凡庸”一詞。
凡庸這個詞的例句可以是:“他的表演毫無凡庸之處,讓觀衆為之驚豔。”這句話表示這個人的表演非常出色,與凡庸無關。
有些和“凡庸”相關的詞可以是“平凡”、“普通”、“尋常”等,它們都表示相似的意思,在某些情境下可以互換使用。而相反含義的詞可以是“卓越”、“傑出”、“非凡”等,它們表示與凡庸相反的特點。
希望這些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