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屍祿素餐 ”。
"屍祿素飡"(也寫作"屍祿素餐")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具有鮮明的貶義色彩,常用來批判官吏或其他身居其位者不履行職責、白拿俸祿的行為。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屍"本指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引申為"空占職位而不做事";"祿"指古代官吏的俸祿。"屍祿"即空受俸祿而不盡職。
"素"意為"空、白";"飡"同"餐",指飯食。"素飡"即白吃飯不勞作。語出《詩經·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屍祿素飡"指空占職位、白受俸祿而不履行責任,形容人無功受祿或渎職怠惰。
此成語最早見于漢代典籍,如:
兩處均以"屍祿素飡"斥責官員失職,強調為政者應勤勉務實。
古代谏臣常以"屍祿素飡"彈劾庸官,如《後漢書》斥責外戚"蒙國恩寵,屍祿素飡,無所匡救"。
可泛指任何領域占位不履職者,如:
企業若容留屍祿素飡之人,必損團隊效能。
釋義:"謂空食俸祿而不盡其職,無所事事。"
強調其典出《詩經》與漢代政論,具曆史批判性。
詳考其演變脈絡,指出漢代為定型時期。
該成語承載中國古代"以職責論俸祿"的倫理觀,如《韓非子·功名》雲:"明主之道,臣不屍祿,士不虛受。" 體現了對公職者權責一緻的道德要求,至今仍有警示意義。
“屍祿素飡”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指空食俸祿而不履行職責,形容占着職位卻不做事、無所作為的狀态。該詞帶有貶義,常用于批評官員或職場中不履職的行為。
2. 結構與發音
3.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漢代劉向《說苑·至公》:“久踐高位,妨群賢路,屍祿素飡,貪欲無厭。”,通過曆史典故強調對失職行為的批判。
4. 用法與示例
5. 近義與反義
注意:該成語因含“屍”字,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注意語境是否適宜。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說苑》原文。
安閑自得白洋洋闆本學被禍挫角媒人蹈冰電杆二生鵝溪素藩柴豐膩分三别兩告賽管頓咣噹汗液诃梨怛雞恨悒花管黃鹢麾節漸浸谏職诘斥借公行私京魚恐悚口哦礦樸壘塊缭悷離恨零光片羽禮堂流僈力政馬齒徒增馬牛其風貌象蒙幸蜜酒明晖偶然鞶組鯆門仟仟墝塉熱臉埽愁帚尚佯神福聲樂十善道太清樓徒語五筆字型電腦武器險德縣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