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職的意思、谏職的詳細解釋
谏職的解釋
谏官之職。《晉書·傅玄傳》:“ 玄 及散騎常侍 皇甫陶 ,共掌諫職。”《新唐書·柳珪傳》:“ 仲郢 訴其子‘冒處諫職為不可,謂不孝則誣。請勒就養’。詔可。”《文獻通考·職官四》:“乃詔雖不兼諫職者,亦許直前奏事。”
詞語分解
- 谏的解釋 谏 (諫) à 舊時稱規勸君主或尊長,使改正錯誤:谏勸。進谏。谏阻。兵谏。從谏如流。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職的解釋 職 (職) í 管理某種事務,分(坣 )内應做的事:職業。職務。職守。職權。天職。盡職。 執行事務所處的一定地位:職工。職位。職員。職稱。以身殉職。 舊時公文用語,下屬對上司的自稱:卑職。職當奉命。
專業解析
谏職是漢語中特指古代官職體系裡負責規勸君主、監督朝政的職務,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以下三方面:
一、字義解析
二、職能與曆史實踐
谏職官員(如谏議大夫、給事中等)主要承擔:
- 監督君主:針對政策失誤、德行失當直言進谏,如唐代魏徵任谏議大夫時以犯顔直谏聞名。
- 監察百官:彈劾官吏渎職腐敗,如宋代谏院可“糾繩百官之邪慝”。
- 議政決策:參與朝議并提出修正意見,如明代六科給事中擁有封駁诏書的權力。
三、制度演變與文化内涵
- 起源與發展:周代設“保氏”掌谏王惡,秦漢後制度化,至唐宋形成獨立谏院系統(參考《唐六典·門下省》)。
- 精神内核:體現儒家“以道事君”思想,強調“文死谏”的忠貞氣節(《論語·憲問》:“勿欺也,而犯之”)。
- 局限性:谏職效力依賴君主納谏意願,如明代廷杖制度導緻言路萎縮。
谏職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獨特的監督機制,兼具行政職能與文化象征,其興衰反映君主集權下言路開閉的曆史軌迹。
參考資料來源(基于權威典籍與學術文獻):
- 《漢語大詞典·谏職條》(商務印書館)
- 《中國古代官制講座》(中華書局,楊志玖著)
- 《中國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人民出版社,白鋼主編)
網絡擴展解釋
“谏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一、作為官職的釋義
指谏官的職位,即古代專門負責向君主或上級提出規勸、建議的官職。這一用法在曆史文獻中多次出現:
- 《晉書·傅玄傳》記載:“玄及散騎常侍皇甫陶,共掌諫職。” 說明傅玄與皇甫陶共同擔任谏官職責。
- 《新唐書·柳珪傳》提到“冒處諫職為不可”,指柳珪認為其子不應占據谏官職位。
- 《文獻通考·職官四》記載:“雖不兼諫職者,亦許直前奏事。” 說明非谏官也可直接進言。
二、作為成語的釋義
指勇敢進谏的行為,強調不畏權勢、直言不諱的精神:
- 基本含義:由“谏”(直言規勸)和“職”(職責)組成,表示盡職盡責地提出意見。
- 使用場景:多用于稱贊政治家、顧問等敢于批評或建議的人,如“他身居高位仍秉持谏職精神”。
現代延伸
如今可引申為任何職位中堅持原則、敢于發聲的态度,例如企業員工對管理層提出改進建議,也可視為一種“谏職”精神的體現。
該詞既有具體官職的曆史含義,也包含抽象的行為品質,需結合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北洋迸煙标序陛殿逼近鼻息如雷不死牛材術賜劄打火店道路之言雕搜頂班蹲蹬偾敗扶蕖梗頑過君豪牦赫赫橫蠻橫切滑淖賈物基金會驚險禁臧塊獨崃嵦老到廉訪使者悢怆磷脂落戶旅恨麥穗兩歧蠻來生作猛生密周瓯粵鋪德清輕确固不拔确限肉豆蔻慎緘沈宋神钲手制雙隗水帝子贖帖踏莎行鐵活外寄生翫華萬丈深淵問端緼絮香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