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谏官之職。《晉書·傅玄傳》:“ 玄 及散騎常侍 皇甫陶 ,共掌諫職。”《新唐書·柳珪傳》:“ 仲郢 訴其子‘冒處諫職為不可,謂不孝則誣。請勒就養’。詔可。”《文獻通考·職官四》:“乃詔雖不兼諫職者,亦許直前奏事。”
“谏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指谏官的職位,即古代專門負責向君主或上級提出規勸、建議的官職。這一用法在曆史文獻中多次出現:
指勇敢進谏的行為,強調不畏權勢、直言不諱的精神:
如今可引申為任何職位中堅持原則、敢于發聲的态度,例如企業員工對管理層提出改進建議,也可視為一種“谏職”精神的體現。
該詞既有具體官職的曆史含義,也包含抽象的行為品質,需結合語境理解。
谏職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以下含義:
【釋義】指勸谏君主或上級對錯誤行為或政策的職責。
【部首和筆畫】谏職的部首為讠(讓字旁),總共12個筆畫。
【來源】谏職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中,作為古代官員的職責之一。後來,谏職逐漸演變為一種社會責任和個人行為。
【繁體字】谏職的繁體字為「諫職」。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中國古代,谏職以繁體字寫作「諫職」或「諫禱」,表示對君主或上級的勸谏和祈福。
【例句】他擔任朝廷的谏職,時常為國家大事提出忠告。
【組詞】參谏、谏言、谏對、谏官、谏明
【近義詞】勸谏、忠告、奏章、進谏
【反義詞】逢迎、迎合、奉承、拍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