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斥責。《清史稿·食貨志一》:“而 鹹同 間, 嵩齡 、 德奎 、 劉有銘 、 鐵祺 先後疏陳開放,均嚴旨詰斥。”
“诘斥”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jié chì,意為斥責,常見于書面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二字組合後,表示通過嚴厲追問或直接批評來表達責備。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語源,可參考《清史稿》等曆史文獻或權威詞典。
诘斥(jí ch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嚴厲指責、批評。這個詞由“诘”和“斥”兩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 “诘”字的部首為讠(讠是“言”的旁邊部首),它包含了7個筆畫;
- “斥”字的部首為斤(斤是“廠”的旁邊部首),它包含了5個筆畫。
來源:
“诘斥”一詞最早出現在《西京雜記》一書中。在古代的文字記載中,也可見于《易經》、《禮記》等典籍。
繁體:诘斥(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有所不同。在古籍中可以看到一種類似于“戒”的字形,這是“诘”的古代字形。而“斥”在古代的字形則是一個女子在凳子上坐着。
例句:
1.他面對國會的質詢毫不退縮,毫不诘斥,表現出了他的堅定立場。
2.她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行了嚴厲的诘斥,希望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組詞:
嚴诘、尖诘、直诘、言诘
近義詞:
批評、責備、譴責、非難
反義詞:
稱贊、贊揚、稱頌、誇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