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棄道德。《莊子·繕性》:“離道以善,險德以行。” 郭慶藩 集釋:“善字疑是為字之誤,言所為非大道,所行非大德也。《淮南·俶真篇》‘雜道以僞’,(雜當為離字之誤。僞,古為字,為亦行也。)‘儉德以行’,(儉險,古字通。《曾子·本孝篇》‘不興儉行以徼幸’,《漢慎令劉脩碑》‘動乎儉中’,儉并當作險。《荀子·富國篇》‘俗儉而百姓不一’, 楊倞 注:儉當為險。)即本於此。”
“險德”是由“險”與“德”構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屬于偏正結構短語,指違背道德準則的陰險品性。該詞在古籍及現代漢語詞典中均無直接收錄,但可從字源及文獻用例進行解析:
字源釋義
複合詞解析 組合後“險德”指表面僞善而内在陰險的品性,近于“僞德”“陰德”等概念。《朱子語類》卷十三論及“假仁假義”時,曾批判此類“外示仁厚而内懷機械”的行為,可視為對險德的間接诠釋。
文獻佐證 類似概念可見于《莊子·列禦寇》“險於山川,難于知天”的處世警示,以及《韓非子·難一》對“以詐遇民,偷取一時”的批判,均強調德行表裡不一的社會危害性。
近現代應用 該詞偶見于當代文學批評領域,如錢鐘書《管錐編》評《左傳》叙事時,用“險德”形容人物心機深藏的性格特征,屬學者自創的語境化表述。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版;《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影印本)
“險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存在兩種不同的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根據《莊子·繕性》等古籍記載,“險德”意為背棄道德,其中: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險惡的道路或危險的境地”,可能是将“險”直譯為危險,“德”假借為“路”或“境地”的引申用法,常見于描述追求目标時的艱難險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莊子》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典籍。
藹彩黯暧标題鼈蓋子冰激淩逼塞楅室伯樂相馬參縒催妝大共名道兄笃友反手可得風颷服約改稱甘辛航空後辟槐穟環餅瀸積漸入佳境結诰九塗矩德開藩可式枯敗鵾雞拉殺裡弄龍蛻馬尼拉麻蒙蒙亮憫憫牛拘憑由箝口結舌千乘萬騎且慢棄外日來月往榮富糅莒揉磨山瀑山鬼笙竽蜃台莳刈霜蟾霜日鐵缧退表穨陵脫化溫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