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not in one's heart] 比喻心中郁積的不平之氣
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燒之。——《世說新語·任誕》
謂心中郁結的不平之氣。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阮籍 胷中壘塊,故須酒澆之。” 明 李贽 《雜說》:“奪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壘塊;訴心中之不平,感數奇於千載。” 鄭振铎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六6*四章:“不免借古人的酒杯,來澆自己之壘塊;而嬉笑怒罵,便也都成文章。”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壘塊漢語 快速查詢。
壘塊(lěi kuài)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層含義的詞彙,既指具體物質,也用于形容抽象情感狀态。其詳細釋義如下:
指土塊、石塊等堆積而成的塊狀物,強調其粗重、不規則的形态。
出處:該義項源于古代文獻對自然或人工堆疊物的描述。如《漢書·賈山傳》有“壘土塊石”之語,雖非直接使用“壘塊”一詞,但體現了“壘”與“塊”組合表意的邏輯基礎。
示例:
“院牆由夯土壘塊築成,厚重古樸。”
此為更常用的比喻義,形容心中積聚的憂憤、愁悶或志向未酬的壓抑感,近似“塊壘”“郁結”。
出處:
“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
此典奠定“壘塊”的情感隱喻,後世文人多沿用此意。
蘇轼《次韻王定國得晉卿酒相留夜飲》中“肺肝欲生芒,壘塊仰須澆”,延續以酒消愁的意象。
用法特點:
明确分釋“壘塊”為:①土石堆積物;②比喻胸中郁結的不平之氣。
強調其引申義“心中郁結不平”源自《世說新語》,并關聯“塊壘”“磊塊”等同源詞。
現代漢語中,“壘塊”的本義較少單獨使用,多出現于古建築或考古語境;而引申義仍活躍于文學評論、曆史研究及成語化表達(如“塊壘難消”),成為中文情感書寫的重要文化符號。
參考文獻來源:
“壘塊”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ěi kuài,其核心含義指心中郁積的不平之氣或難以排解的愁悶情緒。以下是詳細解釋:
“壘塊”原指堆積的土石或塊狀物,但在文學語境中多用于比喻内心郁結的憤懑、不平。例如《世說新語·任誕》記載:“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即用酒來消解胸中郁氣。
多用于書面或文學作品中,形容難以釋懷的情緒。例如:“他半生坎坷,胸中壘塊唯有寄情山水方能稍解”。
“壘塊”通過具象的“堆積物”隱喻抽象的情感壓抑,生動體現了漢語以物喻情的表達特點。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世說新語》或相關文學解析。
柏馬拜墓襞襀參展昌辭吵殃子赤岸槌心次長從姑淬潰打詐電子論肚束三條篾娥翠方枕霏霜瘋狗封籤該成甘鍋厚載皇孫車獲薪瓠種解疑祭墓錦纏駿大賴纏略去兩河流域陵替龍骖隆豐龍虎節沒亂殺殍殣品搭器岸撬竊青春劬學軟輪車衫袍蛇銜膏詩景視爲寇雠石雲手功守喜水準儀斯裡蘭卡碎身糜軀碎瑣調級外婆五排現成話寫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