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not in one's heart] 比喻心中郁積的不平之氣
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燒之。——《世說新語·任誕》
謂心中郁結的不平之氣。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阮籍 胷中壘塊,故須酒澆之。” 明 李贽 《雜說》:“奪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壘塊;訴心中之不平,感數奇於千載。” 鄭振铎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六6*四章:“不免借古人的酒杯,來澆自己之壘塊;而嬉笑怒罵,便也都成文章。”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壘塊漢語 快速查詢。
“壘塊”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ěi kuài,其核心含義指心中郁積的不平之氣或難以排解的愁悶情緒。以下是詳細解釋:
“壘塊”原指堆積的土石或塊狀物,但在文學語境中多用于比喻内心郁結的憤懑、不平。例如《世說新語·任誕》記載:“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即用酒來消解胸中郁氣。
多用于書面或文學作品中,形容難以釋懷的情緒。例如:“他半生坎坷,胸中壘塊唯有寄情山水方能稍解”。
“壘塊”通過具象的“堆積物”隱喻抽象的情感壓抑,生動體現了漢語以物喻情的表達特點。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世說新語》或相關文學解析。
《壘塊》(lěi kuài)是一個中文詞彙,它表示将東西堆積起來形成塊狀物。
《壘塊》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土(tǔ)和土(tǔ)。第一個部首“土”表示土地,第二個部首“土”則用來區分字義。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2。
《壘塊》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的意思是堆積土地,形成土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的含義逐漸擴展,也可以用來形容其他物體的堆疊。繁體寫法為「壘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壘塊」被寫作「壘塊」。古代字形中的「壘」表示土堆的形狀,「塊」表示塊狀物。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較少使用,如今更常見的是簡化的寫法。
1. 他用磚頭壘了一個小塊來圍住花園。
2. 工人們正在壘磚塊建造新房子。
1. 壘牆(lěi qiáng)- 搭建圍牆。
2. 壘土(lěi tǔ)- 堆土成山或土堆。
3. 壘垛(lěi duǒ)- 堆積物體成行。
1. 堆積(duī jī)- 将物體堆疊起來。
2. 堆放(duī fàng)- 将東西堆放起來。
分散(fēn sàn)- 将一團體分開,分散開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