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十善。《魏書·釋老志》:“心去貪、忿、癡,身除殺、淫、盜,口斷妄、雜、諸非正言,總謂之十善道。能具此,謂之三業清淨。”參見“ 十善 ”。
“十善道”是佛教核心道德規範,指十種應遵循的善行,旨在引導衆生遠離惡業、積累善德。根據佛教教義,它分為“身、口、意”三業,具體内容如下:
身業(行為規範)
口業(語言規範)
意業(思想規範)
十善與十惡互為對立,違反任一善行即構成十惡。例如,殺生為“十惡”之首,對應“十善”中的“不殺生”。佛教認為,行十惡者将依程度堕入三惡道,而修十善者可獲人天福報。
如需更完整的釋義,可參考佛教經典或權威佛學資料。
《十善道》指的是佛教中的十種善行,也被稱為十善業,是指幫助人們在思想和行動上獲得積極向善的指導原則。
《十善道》的拆分部首是十,筆畫數為兩畫。
《十善道》最早起源于佛教經典《齊七善業經》中,佛教以此作為教誨,希望衆生能通過遵循十善道來追求福報和修行提升。
《十善道》的繁體字為「十善道」。
古代漢字中,「十善道」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法風格,寫法可能會有細微的變化。
1. 在佛教中,修行者要努力遵循十善道,以期能夠脫離輪回。
2. 凡事行善,遵守十善道,才能積攢善德。
十善、善行、善業、遵循、佛教、思想、行動、指導、原則、積極、向善
善行、善事、善舉、善行行為、行善
惡行、惡事、惡習、不善、不道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