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貌象的意思、貌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貌象的解釋

亦作“ 貌像 ”。形象;相貌。《莊子·達生》:“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按,《列子·黃帝》“象”作“像”。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高宗幸太學》:“ 高宗 祇謁先聖……視貌像翼翼欽慕。”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鬼神》:“光中見三仙,冠服貌像,隱隱可辨。” 柳亞子 《魯遊雜詩》:“ 鐵公祠 畔又停舟,尚有莊嚴貌象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貌象"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合成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和語義演變兩方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貌"在《說文解字》中注為"頌儀也",指面容儀态;"象"在甲骨文中描繪大象形态,後引申為形象、表象。《漢語大詞典》将"貌象"釋作"描繪事物形貌",如《楚辭·天問》"馮珧利決,封豨是射。何獻蒸肉之膏,而後帝不若"王逸注"言堯因羿射去封豨,以其肉膏祭天帝,天帝猶不順羿之所為也"中,即用"貌象"描述祭祀場景的具象呈現。

二、語義發展 該詞在曆時演變中産生兩層引申義:

  1. 表象特征:如《文心雕龍·誇飾》論及"自天地以降,豫入聲貌,文辭所被,誇飾恒存",強調通過文辭刻畫事物外在特征
  2. 象征體系:宋代理學家在《近思錄》中運用"觀天地之貌象,察陰陽之消息",賦予其哲學層面的象征意涵

三、現代用法 當代《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界定為"事物呈現的外部特征",常見于學術語境,如考古學描述器物形制,或文學評論中分析文本的意象系統。在具體應用中需注意與"形象""相貌"等近義詞的語義邊界:"形象"側重整體感知,"相貌"專指面容,而"貌象"更強調客觀可察的表征系統。

(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貌象”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貌象”同“貌像”,指形象或相貌,常用于描述人或物的外在形态特征。例如《莊子·達生》中“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即通過“貌象”強調有形有聲的具體事物。

二、文獻用例

  1. 古代典籍:宋代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提到“視貌像翼翼欽慕”,形容對先聖容貌的敬仰。
  2. 近現代文學:柳亞子在《魯遊雜詩》中運用該詞,延續了其書面語色彩。

三、字義分解

四、使用特點 該詞屬于書面用語,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口語中更常用“相貌”“外貌”等替代。

别人正在浏覽...

半載貝色編輯飙欻鉢囊擘指昶衍乘勢使氣丑禍川費錯明麤疏達經燈人镫仗得壽冬泳發信紛飛改換歌誦攻鼓苟同诟訿光烈灌口二郎棍虎河港荒署皇治煎擾澆制靜莫矜功恃寵祭日九齡救星眷與郡郭流遁模帖墨汁青禽青水芰铩翮擅構神色張皇申審慴怯石窟雙文搜漱窣勃野鐵利體實聞一知二吾宗香火因緣顯赫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