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公事的名義謀取私利。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見善忘舉者妬,知惡不劾者比,依違是非者譎,借公行私者佞。”
借公行私是一個貶義成語,指利用公共職務或資源謀取私利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成語意為假借公事的名義或職權謀取個人利益,常見于批評濫用職權的場景。例如官員以公共項目為名,實際中飽私囊。
發音與結構
出處與曆史背景
最早見于清代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一:“借公行私者佞”,揭露了官場中僞善謀私的現象。
用法與語境
近義詞與延伸
近義詞為“假公營私”,兩者均強調利用公權謀私,但“借公行私”更突出“借用”公共名義的特點。
例句:某官員以修繕公共設施為由招标,實則将工程交給親屬公司,這種行為正是典型的借公行私。
若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演變或曆史案例,可查閱《廣陽雜記》原文。
“借公行私”是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利用公家之力而為個人私利。以下是對這個詞的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說明。
“借公行私”拆分為三個部分,分别是“借”,“公”,“行私”。其中,“借”的部首是“人”,筆畫為10;“公”的部首也是“人”,筆畫為4;“行私”的部首是“行”,筆畫為6。
“借公行私”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水浒傳》中的一個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晁蓋在擔任州刺史時,把公家的田産租給黃茂貴私自占有,實施了“借公行私”的行為。
對于“借公行私”這個成語的繁體字形,還是“借公行私”,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作的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借公行私”,在古時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但整體的意思和用法沒有明顯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借公行私”的例句:
1. 這位官員明顯在借公行私,************。
2. 政府工程明明是為了公益,卻被企業利用了,真是借公行私。
3. 她總是利用公司的資源來發展自己的副業,完全在借公行私。
相關的組詞有:“維護公正”,“損公肥私”,“攻守兼備”等。
與“借公行私”意思相近的成語有:“虎父無犬子”,“利欲熏心”,“弄巧成拙”等。
與“借公行私”意思相反的成語有:“以公為民”,“愛利忘義”,“公心事勉”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