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頭欄杆。 元 薩都剌 《秋詞》:“石闌幹畔銀燈過,照見芙蓉葉上霜。”亦省作“ 石闌 ”、“ 石欄 ”。 元 王逢 《景陽井》詩:“石闌漫涴臙脂色,不似湘筠染淚痕。” 清 邵長蘅 《夜遊孤山記》:“竝湖行二裡許,足小疲,坐 西泠橋 石欄。”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三景:“牆後花木,建築聳出,後門一道斜向左,門前有月台,石欄回繞,有石階數級。”
“石闌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含義
指用石頭建造的欄杆或欄幹,常用于古代建築或自然景觀中。例如元代薩都剌在《秋詞》中描述“石闌幹畔銀燈過”,這裡的“石闌幹”即指石頭欄杆。
文學意象
在陸遊的詩中,“石闌幹”常作為具體地名或景觀出現。如《懷舊》中提到“石闌幹裡真人行”,指的是浙江剡溪一帶的石橋或古道,展現了山水相映的詩意畫面。
特殊說明
需注意個别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形容人心胸狹窄”,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字面義的引申誤讀。主流用法仍以“石頭欄杆”為主。
建議在文學賞析或曆史考據中,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陸遊相關詩集或古代建築文獻。
《石闌幹》是一個成語,意為石頭做成的欄杆。這個成語形容某個地方的欄杆由于歲月的流逝而變得非常堅固牢固。
《石闌幹》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石、阜、幹三個部首,總筆畫數為15畫。
《石闌幹》最早出現在明代馮夢龍的《世說新語·藝文興》一文中,原文如下:
“俗語曰:石闌幹,碾去言十四年。”
馮夢龍用這個成語形容了時間的流逝對于某個地方的欄杆的影響。
繁體字:“石闌幹”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石闌幹》可以寫作《石闌幹》。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字形有一定的差異。
1. 這個庭院的石闌幹已經存在了幾百年,依然堅固如初。
2. 那座古橋的石闌幹經曆了無數次洪水的沖刷,卻依然矗立不倒。
3. 這是一段曆史悠久的長城,其石闌幹見證了無數次戰争和歲月的更疊。
石床、石桌、石雕、石碑、石壇
石牆、石欄、石栅
藤闌幹、木闌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