嫔媵的意思、嫔媵的詳細解釋
嫔媵的解釋
猶嫔妾。《後漢書·李固傳》:“可令中宮博簡嬪媵,兼採微賤宜子之人,進禦至尊,順助天意。”《宋書·南郡王義宣傳》:“多畜嬪媵,後房千餘,尼媪數百,男女三十人。”
詞語分解
- 嫔的解釋 嫔 (嬪) í 古代皇宮裡的女官,皇帝的妾,侍從:妃嫔。嫔婦。嫔禦。嫔嫱。 古代妻死後之稱。 〔嫔俪〕伉俪,配偶。 古同“缤”,衆多的樣子。 筆畫數:; 部首:女; 筆順編號:
- 媵的解釋 媵 ì 古代指隨嫁,亦指隨嫁的人:“妃嫔媵嫱,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辇來于秦”。 古代稱姬妾婢女:妾媵。媵侍。 送,相送:“波滔滔兮來迎,魚鄰鄰兮媵予。” 筆畫數:; 部首: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嫔媵”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主要用于指代帝王後宮的妃嫔及陪嫁妾室,具體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義
-
詞源構成
- 嫔(pín):原指帝王的妾或宮中女官,如《後漢書》中“妃嫔”并稱。後延伸為對婦女的美稱,如“嫔德”指婦德。
- 媵(yìng):最初指諸侯嫁女時隨嫁的侍女或妾室,後泛指陪嫁女子。
-
整體釋義
組合後,“嫔媵”主要指帝王後宮中的妃嫔及陪嫁妾室,例如《宋書》記載“多畜嫔媵”即指蓄養大量姬妾。
二、延伸用法
- 比喻義: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受寵愛的女性,如家庭中被特别呵護的女孩,或職場中受重視的女性。
- 等級差異:古代後宮等級森嚴,“嫔”地位高于“媵”。如周制中“嫔”為九禦之一,而“媵”多來自陪嫁或出身低微者。
三、文獻例證
- 《後漢書·李固傳》:“博簡嫔媵”指廣泛選拔後宮女子。
- 杜牧《阿房宮賦》:“妃嫔媵嫱”統稱六國宮妃,其中“媵”特指陪嫁者。
四、發音與辨析
- 正确讀音:pín yìng(部分資料誤注為pín míng,需注意)。
- 近義詞:妃妾、姬妾、宮娥;反義詞:正室、嫡妻。
建議結合《古代漢語詞典》或權威曆史文獻進一步考證細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嫔媵的意思
《嫔媵》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于古代宮廷文化,指的是宮廷中的貴妃、妾室等婦女。
拆分部首和筆畫
《嫔媵》的部首是女字旁,拆分後可以分為“女”和“㠯”。它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嫔媵》一詞最早見于《史記·卷一百三·淳于髡列傳》中,用以描述古代宮廷的妃嫔等身份。
繁體
繁體字的《嫔媵》為「嬪嬛」。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嫔」的寫法較為多樣,既有「嫔」又有「嬪」。「媵」這個字形側重描述古代妻妾關系中的妻子。
例句
1. 四妃之中,嫔媵地位最為低下。
2. 她被選入宮廷,成為皇帝的嫔媵。
組詞
1. 嫔禦:指皇帝的低級貴妃。
2. 嫔妃:指皇帝的貴妃。
3. 嫔嫱:指皇帝的貴嫔。
4. 嫔貴:指宮廷中地位尊貴的嫔妃。
5. 嫔嫔才子:指嫔妃中才華出衆的人。
近義詞
1. 貴妃
2. 嫔妃
3. 妃子
反義詞
1.丫鬟
2.宮女
3.侍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