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慣,慣常所經曆的。 元 薛昂夫 《端正好·閨怨》套曲:“偏今宵是怎生,乍别離不慣經。” 明 張四維 《雙烈記·歸省》:“諸凡那慣經,況戰丁,萬一摧殘事怎撐。”
“慣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為詳細解釋:
“慣經”指習慣、慣常所經曆的事物或狀态,強調對某種情境或行為的熟悉與適應。例如元曲中“乍别離不慣經”便表達了因突然離别而産生的不適應感。
古代文學作品中常見該詞,如:
需注意與成語“慣經世故”(經驗豐富)區分。後者強調經驗積累,而“慣經”更側重對常态的熟悉,兩者含義有細微差異。
總結來看,“慣經”是一個偏書面化的詞彙,多用于古典文學或特定語境中,需結合前後文理解其具體指向。
慣經是一個常用的詞彙,它用來形容某人對于某種事物或者某種行為已經習慣或熟悉了。這個詞通常用于貶義,表示某人已經習以為常,不再思考或反省。
慣經由“心”和“曰”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心”是左邊的部首,表示思想、情感等;“曰”是右邊的部首,表示說話、言論等。它的總筆畫數為8。
慣經一詞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淮南子·本經訓》一書中。在繁體字中,慣經的寫法是「慣經」。
在古時候,慣經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古漢字寫法是「慣經」,字形中加入了一個額外的“經”字旁邊,表示經驗、修養。
1. 他慣經于看電視,每天整個晚上都沉迷其中。
2. 她已經慣經于嘲諷他人,連對待自己最親近的人都變得無情無義。
3. 這種慣經的思維方式限制了他的發展,他應該學會多變和創新。
組詞:經驗、慣例、經曆
近義詞:固執、墨守成規、套路、故步自封
反義詞:變通、靈活、創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