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挖子的别稱。 宋 陶穀 《清異錄·鐵了事》:“ 杜岐公 悰 以剜耳匙子為鐵了事。”
“鐵了事”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與發音
“鐵了事”指耳挖子的别稱,即用于清理耳垢的小工具。其拼音為tiě liǎo shì(“了”在此處讀作liǎo)。部分資料中拼音标注為“tiě le shì”,但結合曆史文獻及語境,“liǎo”更符合原意。
來源與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陶穀的《清異錄·鐵了事》,記載“杜岐公悰以剜耳匙子為鐵了事”,說明其命名與古代金屬耳挖的材質(鐵制)及功能(清理耳垢的“了事”用途)相關。
現代使用與補充
現代漢語中,“鐵了事”已不常用,屬于古語詞,多見于文獻或方言。其結構可拆解為“鐵”(材質)、“了事”(完成清理動作),體現工具的功能性命名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清異錄》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的詳細釋義。
《鐵了事》是一個成語,意為事情已經确定、無可更改。它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分别為金和貝,筆畫總數為13畫。
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有趣。相傳在古代,有一個人要離開家鄉去外地謀生,他的妻子送行時一直忍不住哭泣,他安慰妻子說:"你不要難過,我要離開家鄉,一定會為家裡謀到大事(指發財緻富)的。"于是他在離家時折了一根鐵絲,對妻子說:"當我做到了大事的時候,我帶回來的第一件東西就肯定是鐵了事。"從此,人們就以《鐵了事》形容事情已經有了定論,不容更改。
《鐵了事》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鐵了事」。繁體字通常在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使用。它們的字形比簡體字複雜,形狀和古時候的漢字更為接近。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鐵了事》為例,古代的寫法為「鐵了事」。字形較繁瑣,線條更多,更為書法家所追求,傳統的古書法以石刻、金石、青銅器為主要載體。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鐵了事》:
與《鐵了事》相關的組詞有鐵定、事實、定論等。
與《鐵了事》近義詞包括定局、決定、敲定等。
與《鐵了事》反義詞包括未定、不确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