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 隨侯 所得的寶珠。《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故無因至前,雖出 隨侯 之珠,月光之璧,猶結怨而不見德。”亦省作“ 隨珠 ”。 漢 張衡 《西京賦》:“流懸黎之夜光,綴 隨 珠以為燭。” 唐 韓愈 《通解》:“将欲齊之者,其不猶矜糞丸而拟質 隨 珠者乎?” 王闿運 《嘲哈密瓜賦》:“車仄擔踣因緣而進者,家家以為 隨 珠,人人忘其魚目。”參見“ 隨珠和璧 ”。
“隨侯之珠”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本義
指傳說中隨侯(古代諸侯國國君)所得的寶珠。這一典故源自《莊子·讓王》和《史記》等古籍,常與“和氏璧”并稱,象征極珍貴的寶物。
比喻義
引申為“極其珍貴的事物”,用于形容價值連城的物品或才能出衆的人。
如需查看更多文獻例證或詳細典故,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本。
《隨侯之珠》是一個成語,意為稀世珍寶或非常寶貴的物品。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故事,隋朝的大臣隨團破了燕國,得到了一顆非常珍貴的珠寶。由于這顆珠寶非常寶貴,後人将其用作成語,形容非常貴重的物品。
《隨侯之珠》的拆分部首是“王”和“珠”。其中,“王”是指玉石的一種,作為部首意味着與玉石相關的字義;“珠”是指珠寶、珠子的意思。
根據部首和筆畫的拆分,可以将“隨侯之珠”的讀音拆解為:隋、侯、之、珠,總共11個筆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隋朝時期。隨團是當時隋炀帝的身邊重要大臣,他隨同隋炀帝攻打燕國。在攻打過程中,隨團意外得到了一顆稀世珍寶—一顆非常寶貴的珠寶。由于這顆珠寶的價值非常高,被稱為“隨侯之珠”。後來,這一故事被流傳下來,成為了這個成語的來源。
《隨侯之珠》的繁體寫法是「隨侯之珠」。
古時候有多種不同的漢字寫法,而《隨侯之珠》這個詞在古代書法中也有一些變體。以隋唐時期為例,可能的古代寫法包括「頹侯之珠」、「娅候之珠」等。
這顆鑽石真是隨侯之珠,價值連城。
相關的詞語包括:隨侯、珍珠、寶石、稀世之珍。
近義詞: rare gems(稀石)、priceless treasure(無價之寶)。
反義詞:普通物品、廉價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