頹暮的意思、頹暮的詳細解釋
頹暮的解釋
衰老。 南朝 宋 謝靈運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辛苦誰為情,遊子值頽暮。” 南朝 梁 任昉 《厲吏人講學》詩:“曰餘本疎惰,頽暮積榆柳。” 梁啟超 《說動》:“用人不問賢不肖,而多方遏抑,少年意氣之論興,柄權則皆頽暮矣。”
詞語分解
- 頹的解釋 頹 (頽) í 崩壞,倒塌:頹壞。頹圮。頹垣斷壁。 消沉,委靡:頹萎。頹喪。頹靡。頹唐。 敗壞:衰頹。頹敗。頹景。頹朽。 水向下流:泣涕如頹。 滅亡:“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恭順的樣子
- 暮的解釋 暮 ù 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日暮。暮氣。暮色。日暮途窮。暮鼓晨鐘。 晚,将盡:暮春。暮年。暮節。暮齒(晚年)。 晨朝 筆畫數:; 部首:日;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頹暮"是一個漢語詞彙,屬于書面語,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呈現出衰老、衰落、萎靡不振的狀态。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兩個層面:
-
字面與核心含義:衰老萎靡
- 頹: 本義指崩塌、倒塌(如“頹垣斷壁”),引申為衰敗、敗壞、消沉、委靡不振(如“頹廢”、“頹唐”)。
- 暮: 本義指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如“日暮”),引申為時間上接近終了、衰老、晚年(如“暮年”、“遲暮”)。
- 合義: “頹暮”結合了“頹”的衰敗消沉和“暮”的衰老遲暮之意,主要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因年老或精神不振而呈現出的衰敗、沒落、缺乏生氣的狀态。它強調的是一種因衰老而導緻的精力衰退、意志消沉、生機暗淡的景象或心境。
-
使用場景與引申:
- 形容人: 最常用于描述老年人或心态衰老之人精力衰竭、精神萎靡、缺乏活力的狀态。例如:“他雖未至耄耋,卻已顯頹暮之态。”
- 形容事物/景象: 也可用于形容事物衰落、沒落、失去往日光彩的景象,常帶有一種蕭瑟、悲涼的意味。例如:“目睹這座昔日繁華都市的頹暮景象,令人唏噓。” “秋風中的殘荷,透着一股頹暮之氣。”
- 心境/精神層面: 有時也用來形容人的心境消沉、意志衰退,即使未必是生理上的老年。例如:“事業受挫後,他一度陷入頹暮的情緒中。”
“頹暮”是一個帶有較強文學色彩和衰敗意象的詞彙,其核心意義是指因衰老(生理或精神)而導緻的衰敗、萎靡、缺乏生氣的狀态,可用于描繪人、事物或心境。它傳達的是一種接近尾聲、失去活力、走向衰亡的意境。
來源參考:
- 釋義主要依據《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等權威辭書對“頹”和“暮”字義的解析及組合運用。
網絡擴展解釋
“頹暮”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tuí mù
- 核心含義:指衰老或垂暮之年,既可用于形容人的生理狀态,也可引申為精神萎靡、事業衰敗等。
二、詳細解釋
-
生理衰老
本義指人到晚年身體機能衰退的狀态。例如南朝謝靈運詩句“遊子值頽暮”,以及任昉“頽暮積榆柳”均以自然意象暗喻衰老。
-
精神與意志的消沉
可形容人晚年失去活力、動力不足的狀态。如《東坡志林》提到韓愈“頹暮矣”,即強調其精神層面的衰頹。
-
事物或時代的衰敗
梁啟超在《說動》中用“頹暮”描述社會或事業的衰落,如“柄權則皆頽暮矣”,擴展了其應用場景。
三、使用場景
- 個人狀态: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描述老年人身心衰退,如“他雖未至頹暮之年,卻已顯疲态”。
- 抽象比喻:可形容文化、制度等逐漸失去生命力,例如“這項傳統技藝已漸入頹暮”。
四、出處與例句
- 古典文獻:最早見于南朝詩文,如謝靈運《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
- 近現代引用:梁啟超以“頹暮”批判晚清官僚體系的僵化。
總結
“頹暮”兼具具象與抽象含義,既描繪自然衰老,又承載文化批判色彩。其文學性較強,現代使用多偏向書面或比喻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薄植伯考策援闡繹趁伴籌添海屋愁雲慘淡初級社戳脊梁辍水電視頻道雕腳滌濫地皮督察警多采多情多義耳輪防察風角撫己浮屍給扶闳廓畫楹諱忌驚錯井蛙謹實沮衂孔佐淚顆子旅邸冒夜冥召米象磨研泥塑煗老奴産子女侄抛出披讀破損卡殼棄兒青林客神父順我者生,逆我者死送定雖故台估偷風完郛五尺童子遐方絕域小半仗曉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