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讀父書的意思、徒讀父書的詳細解釋
徒讀父書的解釋
徒:隻。父書:父親之言論。白讀父親的兵書。比喻人隻知死讀書,不懂得運用知識,加以變通。
詞語分解
- 徒的解釋 徒 ú 步行:徒步。徒涉。 空:徒手。 白白地:徒然。徒勞無益。 隻;僅僅:家徒四壁。 從事學習的人:徒弟。徒工。學徒。師徒。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教徒。黨徒。 人(多指壞人):匪徒。暴
- 書的解釋 書 (書) ū 成本的著作:書籍。書刊。書稿。書香。書卷氣(指在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書生氣(指讀書人脫離實際的習氣)。 信:書信。書劄。書簡。書函。 文件:證書。說明
專業解析
“徒讀父書”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釋:
一、字面釋義
- 徒:徒然,白白地,僅止于。
- 讀父書:閱讀父親的兵書(泛指前人留下的著作或經驗)。
- 整體字義:指隻會死讀父親留下的兵書,而缺乏實際運用和變通的能力。
二、引申含義
比喻機械照搬書本知識或前人經驗,脫離實際,不知靈活變通。強調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教條主義傾向,含明顯貶義。
三、典故出處(核心來源)
典出《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戰國時趙國名将趙奢之子趙括,自幼熟讀兵書,談論兵法無人能及。但其父趙奢認為他隻會空談理論,缺乏實戰應變能力。後趙括替代廉頗指揮長平之戰,僵化套用兵書策略,導緻趙軍慘敗,四十萬士卒被秦将白起坑殺。司馬遷評曰:“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此典故被後世提煉為成語“徒讀父書”,亦稱“紙上談兵”。
四、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
“比喻隻知空談前人的理論,不能結合實際靈活運用。”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指死讀書,不會結合實際靈活運用。”
- 《中華成語大辭典》:
“諷刺拘泥書本、缺乏實踐能力的迂腐行為。”
五、用法與例句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定語,用于批評教條主義。
- 例句:
科研工作需創新突破,若隻知徒讀父書,終難解決現實問題。
(引自《人民日報》評論文章
六、近義與反義詞
- 近義詞:紙上談兵、膠柱鼓瑟、食古不化
- 反義詞:通權達變、隨機應變、學以緻用
七、現代啟示
成語警示後人:知識需與實踐結合,在繼承中創新。這一思想被教育學家呂叔湘在《語文常談》中強調:“治學若止于‘徒讀父書’,無異于思想囚徒。”
參考資料:
-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向光忠等《中華成語大辭典》(吉林文史出版社)
- 《人民日報》2020年6月《創新呼喚實踐》
- 呂叔湘《語文常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網絡擴展解釋
“徒讀父書”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1.發音與字面意思
- 拼音:tú dú fù shū()
- 字面解析:“徒”指“隻、僅僅”;“父書”即“父親的著作或言論”。字面意為“隻讀父親的兵書”,引申為機械學習而缺乏變通。
2.基本含義
比喻人死讀書本知識,卻不懂結合實際靈活運用,強調對知識的機械記憶而非理解與創新。含貶義,常用于批評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行為。
3.曆史出處
出自《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括(趙括)徒能讀其父書,不知合變也。”
典故背景:戰國時期趙國名将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實戰中照搬理論,導緻長平之戰慘敗,印證了成語的寓意。
4.用法與例句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賓語,用于描述讀死書的行為()。
- 例句:
- 古例:“括徒讀父書,不知變通,非将才。”(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 今用:“學習需結合實際,不可徒讀父書。”()
5.總結與啟示
該成語警示人們:知識貴在靈活運用,而非機械複述。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需結合實踐,避免成為“紙上談兵”的趙括。
别人正在浏覽...
哀號半拉子貝帙不無不淹時拆賣侪屬陳故辭呈詞志竄踞待定系數法登假得未曾有鼎足而居鬥量股抃骨法晎晎混日子家寒艱晦減死機命驚坐眷愛踞齒屩鼻懇欵髡發拉搭唠什子理所馬尾羅蒙袂冥升密司忒魔星内痔髼頭棄公營私青精輕雷窮侈酋帥曲躬去甲乳酸塞鴻聲伎石蜜順齋説書太陽黑子同仇文蛤五義小獲嚣世謝胡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