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 學校名。後借指最高學府。《周禮·春官·大司樂》:“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禮記·明堂位》:“瞽宗, 殷 學也;頖宮, 周 學也。”《陳書·沉不害傳》:“成均自斯墜業,瞽宗於是不脩。” 清 趙翼 《讀王予中先生<白田存稿>敬書于後》詩:“生膺蒲輪徵,殁入瞽宗祀。” 章炳麟 《檢論·争教》:“且夫 遼 氏以降,其在邊皆習彀騎,以武怒擊殺為故,而不事文教,其卒猶北面於瞽宗之序。”
瞽宗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禮樂教育機構,最早見于商代文獻記載。該詞由"瞽"(盲人)與"宗"(宗廟)組合而成,特指盲人樂師進行禮樂教習的場所,後發展為周代"六藝"教育的核心場所之一。
據《周禮·春官》記載:"瞽宗,殷學也",明确指出其起源于殷商時期的官方教育體系。商周時期,盲人因聽覺敏銳常被委任為樂官,《禮記·明堂位》載:"瞽宗,殷學也;頖宮,周學也",說明其在周代仍延續禮樂教化的功能,與辟雍、泮宮等教育機構并列。
從教育功能分析,瞽宗主要承擔三方面職責:其一為樂舞教習,《漢語大詞典》釋為"殷代樂人的宗廟和學校";其二為祭祀禮儀訓練,《辭源》注明"周代大學五學之一,在西郊";其三為曆史傳承,《文獻通考·學校考》載"殷曰瞽宗,以樂祖祀之",說明其兼具祭祀樂祖的宗廟性質。
在建築形制方面,《三禮義宗》記載:"西學,瞽宗也,執禮者所勸也",其方位按周禮"左學東膠,右學瞽宗"的規制設置。教育内容涵蓋"六藝"中的禮、樂、書等科目,尤重祭祀樂舞的傳承,這種教育制度對後世官學體系産生深遠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周禮注疏》《禮記正義》《漢語大詞典》《三禮義宗》)
“瞽宗”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中的重要概念,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禮樂教育機構
作為中國最早的音樂教育機構,以樂教為核心,培養貴族子弟的禮儀、音樂素養,教學内容包括祭祀禮制、樂器演奏等。
最高學府象征
後世文獻(如《周禮》《禮記》)常以“瞽宗”借指最高學府,與周代的“辟雍”并列,凸顯其學術地位。例如《陳書》提及“瞽宗不修”暗指教育衰敗。
别稱與地理位置
因位于辟雍西側,亦稱“西雍”,成為商代“大學”的代稱。
如需更詳細的文獻例證,可參考《周禮·春官》《禮記·明堂位》等古籍原文。
阿譽伯氣參镂朝益暮習蟲氣刺山翠鬓大動脈膽固醇大譜兒磴角喋鹽指敦遣放停逢場作趣奮翼幹和割宅鈎距關城光燭龜印鬼油麻規章孤雲野鶴河漏候星候選人黃封肩章驕行經生舉肥恇駭魁畸闌檻酃渌令谟冒姓排筏盤陀磬錯桡歌繞梁乳字耍猴兒水浄鵝飛順之者興,逆之者亡束意私視堂差笤帚銅史危然撾阖霧海祥鸾閑往謝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