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包法利夫人的意思、包法利夫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包法利夫人的解釋

長篇小說。法國福樓拜作于1856年。農村少女愛瑪在修道院受過貴族教育,幻想過浪漫主義小說中描寫的戀愛生活。結婚後因對丈夫包法利醫生的平庸和周圍環境的不滿,先後與兩個男人 * 。最終負債累累,服毒自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作家居斯塔夫·福樓拜于1856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其核心意義可從文學意象與社會批判兩個層面解析。從漢語詞典角度,“包法利夫人”并非獨立詞彙,而是作為專有名詞指代小說中追求虛幻理想而走向悲劇的女性形象愛瑪·包法利,該名稱在中文語境中已成為“浪漫主義幻想與物質現實沖突”的文化符號。

  1. 詞源與文學定位

    “包法利”音譯自法語“Bovary”,詞根“bov-”在拉丁語中意為“牛”,暗示人物受困于庸常生活的麻木狀态。小說通過愛瑪對貴族生活、浪漫愛情的病态追逐,揭露19世紀法國資産階級虛榮浮華的社會風氣,這一形象被《西方文學術語詞典》定義為“欲望膨脹與精神空虛的典型悲劇角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 象征意義演化

    在當代漢語使用中,“包法利夫人”常被引申為脫離實際、沉溺幻想的代名詞。如《歐洲文學史》指出,該形象揭示了“消費主義催生的虛假需求與人性異化”(商務印書館,2021),其心理機制與現代社會中的物質焦慮形成跨時空呼應。

  3. 社會批判價值

    福樓拜通過愛瑪的婚姻困境與債務危機,批判了宗教教育對女性的精神禁锢與經濟依附制度的危害。巴黎大學文學系研究顯示,小說中“藥劑師郝麥的僞科學言論”與“商人勒樂的高利貸陷阱”共同構成壓迫女性的結構性暴力(《19世紀法國小說研究》,2019)。

網絡擴展解釋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作家福樓拜于1856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中的核心人物,現已成為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學符號。以下從詞義、背景和引申含義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來源
主人公愛瑪·包法利(Emma Bovary)是一位農家少女,因在修道院接受貴族教育而沉迷于浪漫主義小說中的幻想。她嫁給平庸的鄉村醫生查理·包法利後,因對婚姻生活的失望,先後與律師萊昂、地主羅多爾夫發生婚外情,最終因揮霍無度負債累累而服毒自盡。

二、引申含義
該詞現被用來比喻過度追求虛幻理想、沉溺享樂而忽視現實責任的人,尤其指代因不切實際的欲望導緻自我毀滅的悲劇形象。例如:

三、創作背景
福樓拜以真實事件為原型,通過愛瑪的悲劇揭露19世紀法國社會的虛榮與道德困境。他曾在信中寫道:“包法利夫人,就是我。”這暗示了該角色承載着人類共通的欲望困境——對理想與現實的永恒掙紮。

注:該詞作為成語使用時多含貶義,常出現在文學批評或社會現象讨論中,警示人們警惕脫離實際的幻想。

别人正在浏覽...

百結裘瓣香便疾裱畫鋪不啻天淵材力促退打富濟貧獨步一時浮誇風甘利關饷紅定畫景畫可魂勞夢斷加級魚焦面王挢虔佳樹假赈解纜結幕解下進麾計帳居販居止兩丱連界僚幕厲世磨鈍面折廷争藐姑射某時男同志牛筋破镝奇覽犬旤沙子燈射雉事苗施禦守邊水鸮碎割淩遲探骊得珠桃橛饕口饞舌韬養吐駡僞朝微隙喂眼吳承恩武陵灘謏問黠羌夏雨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