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嵩山 的 太室 、 少室 、 開母 三石阙 漢 代銘文。 清 吳玉搢 《金石存·漢少室神道石阙銘跋》:“ 嵩山 三石闕, 太室 以隸, 開母 、 少室 以篆。” 清 翁方綱 《兩漢金石記》卷五:“ 嵩山 三闕,惟 太室 闕字差小,前銘,後繫官名,各以一圈标界於首,亦金石文所罕見也。”
嵩山三阙是位于河南嵩山地區的三處漢代石阙,具有重要的曆史與藝術價值,現綜合解釋如下:
嵩山三阙指太室阙、少室阙、開母阙,均為漢代石阙,刻有銘文與浮雕。它們是現存最古老的廟阙,反映了漢代建築與書法藝術特色。
阙為對稱石築結構,立于廟觀、陵墓神道兩側,中間留通道,象征“天門”。其形制演化出後世的牌坊、華表。
部分文獻(如)提及“嵩山三阙”作為成語,比喻門閥勢力或封建禮教,但此用法較少見,主流定義仍以漢代石阙為核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銘文内容或建築細節,可參考相關考古文獻或實地考察資料。
《嵩山三阙》是指中國嵩山的三個大門,分别是:古稱符離門的中嶽廟門、少室山的少林寺門和嵩陽書院的書院門。這三個門的合稱是《嵩山三阙》。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嵩(山):部首山,總筆畫8,拼音sōng
山(艹):部首山,總筆畫3,拼音shān
三(一):部首一,總筆畫3,拼音sān
阙(阝):部首阝,總筆畫16,拼音què
《嵩山三阙》這一稱謂最早見于《周禮·地官》。嵩山是我國五嶽之一,有着悠久的曆史和豐富的文化内涵。嵩山的三個大門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被合稱為《嵩山三阙》。
繁體字形為「嵩山三闕」。
根據《說文解字》等古代字書的記載,古時候《嵩山三阙》的漢字寫法為「嵩山三阙」,沒有太多變化。
例句:嵩山三阙是中國嵩山的重要景點之一。
組詞:
- 嵩山(sōng shān):中國五嶽之一。
- 三阙(sān què):嵩山的三個大門。
近義詞:嵩山的另一個稱謂是「中嶽」。
反義詞:嵩山的反義詞為「他處山」,即指其他山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