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藜苋的意思、藜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藜苋的解釋

藜和苋。泛指貧者所食之粗劣菜蔬。 唐 韓愈 《崔十六少府攝伊陽以詩及書見投因酬三十韻》:“三年國子師,腸肚習藜莧。” 元 洪希文 《送林景惠和興化教谕》詩之三:“五年飽黎莧,麤糲甘我腸。” 清 唐孫華 《蔬食》詩:“生平藜莧腸,雅不饕肉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藜苋(lí xiàn),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泛指粗劣的野菜,常用來形容清貧的生活或飲食。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一、詞語本義 “藜苋”由“藜”和“苋”兩種植物名稱組合而成:

  1. 藜:指藜科植物,如灰灰菜(藜 Chenopodium album),嫩葉可食但口感粗糙,古代貧者常采食。《說文解字》釋“藜”為“艸也”,是常見的野生草本。
  2. 苋:指苋科植物,如苋菜(Amaranthus tricolor),雖部分品種可栽培食用,但野生苋(如反枝苋)亦被視為普通野菜。

二、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在古漢語中,“藜苋”常被賦予特定文化意象:

  1. 貧寒生活的象征:因藜與苋均為易得、價賤的野菜,故“藜苋”代指粗劣的飲食,進而引申為清貧困頓的生活狀态。如韓愈《崔十六少府攝伊陽》詩:“三年國子師,腸肚習藜苋”,描述長期清苦的生活。
  2. 隱逸或安貧的意象:文人亦以“藜苋”表達甘于淡泊、不慕富貴的志趣。如蘇轼《中秋月》中“藜苋何足飽”,反襯精神追求的高潔。

三、典型用法與例句

  1. 指代野菜:

    “藜苋之羹” —— 形容以野菜煮成的湯羹,見于《莊子·讓王》相關典故(如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藜苋之羹)。

  2. 比喻貧寒:

    “藜苋滿腹” —— 形容生活困頓,僅以野菜充饑。宋代陸遊《秋夜讀書》有“藜苋吾何欠”之句,自述安貧樂道。

  3. 表達超脫心境:

    “甘藜苋” —— 表示甘願過清貧生活。如王維《偶然作》其四:“得意苟為樂,野田安足鄙。且當放懷去,行行沒餘齒…… 飽食無所勞,何殊衛人鶴?甯知藜苋腸,自有冰玉姿。”

四、權威辭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釋“藜苋”為“藜和苋。泛指貧者所食之粗劣菜蔬”。(參考: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2. 《辭源》:

    強調其“貧者所食野菜”的引申義,并引《南史·範缜傳》“人生如樹花同發”之典,喻指貧富命運差異。(參考:商務印書館《辭源》(修訂本),1983年)

五、單字溯源

  1. 藜:

    《說文解字·艸部》:“藜,艸也。從艸,黎聲。” 段玉裁注:“藜即今灰藋。”

  2. 苋:

    《說文解字·艸部》:“苋,苋菜也。從艸,見聲。” 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苋并三月撒種…… 赤苋亦謂之花苋,莖葉深赤。”

結論

“藜苋”作為漢語經典複合詞,既指具體的野菜種類,更承載着深厚的文化意蘊,是古代文學中象征貧寒、隱逸的重要意象。其釋義在《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中均有明确記載,體現了漢語詞彙在物質與精神層面的雙重表達。如王維詩雲:“飽食無所勞,何殊衛人鶴?甯知藜苋腸,自有冰玉姿”,正是對此詞精神内核的最佳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

“藜苋”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種野菜“藜”和“苋”組成,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解釋

藜苋原指藜(一種葉可食的草本植物)和苋(苋菜),兩者均為貧苦人家常見的粗劣野菜。在古代文學中,常用來代指清貧生活,如唐代韓愈的詩句“腸肚習藜莧”便形容長期以粗食為生的狀态。

二、引申含義

  1. 象征貧寒:如元代洪希文詩句“五年飽黎莧”表達甘于清苦的志節。
  2. 被迫接受的事物:因藜苋生長環境惡劣,引申為人們因現實條件所限而不得不依賴的事物(此義項多見于部分詞典的補充解釋)。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詩詞或文言語境中,如清代唐孫華《蔬食》詩“生平藜莧腸”即以藜苋自喻生活簡樸。

四、相關出處

若需更全面的詩詞例證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阿囝八疵百年八外愁怅船橋打埃塵代比彈道黨同伐異倒喇扼昧迩僚發憤自雄返生馮夷弓蛇盒子菜後父華盛頓旌木靖言救日倔彊捃采恪敬寬緩樂制伶透流充柳眼龍皮馬糧民圩凝聚力藕心錢撇清遷臣逐客潛頓乾九惬懷切似清雲秋搜棄疑曲赦三長月散役韶靡神祀首竄耍刁柝汲屠蘇晚娘五道無能為無牽無挂向壁嚣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