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耳聞目見 ”。 唐 孫揆 《靈應傳》:“ 寳 及晡方寤,耳聞目覽,恍然如在。”
“耳聞目覽”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通過親耳聽到和親眼看到的方式獲取信息,強調直接感知的真實性。與“耳聞目見”“耳聞目睹”等詞義相近。
2. 出處與典故
出自唐代孫揆的《靈應傳》,原文為:“寶及晡方寤,耳聞目覽,恍然如在。”描述主人公在經曆奇異事件後,通過感官确認所見所聞的真實性。
3. 結構與用法
4. 近義詞與辨析
常見近義詞包括“耳聞目睹”“耳聞目擊”等,均強調通過感官直接獲取信息。細微差異在于“目覽”更側重廣泛觀察,而“目睹”側重具體看見。
5. 示例與應用
例如:“他通過耳聞目覽,最終确認了事件的真實性。” 該成語適用于強調信息獲取的直接性和可靠性,常見于文學或正式語境中。
耳聞目覽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詞語,它充滿了想象力和魅力。這個詞形容了一種通過聽聞和親眼目睹來獲取信息的感覺,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濃厚的閱讀和旅行的體驗。
拆分部首和筆畫:
耳字的部首是耳,它表示與聽覺相關的意思;目字的部首是目,它表示與視覺相關的意思。
拆分耳字的筆畫有四畫,其中一畫代表橫畫,三畫代表豎畫;拆分目字的筆畫有五畫,其中一畫代表點畫,四畫代表橫畫。
來源:
耳聞目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初出現在《離騷》這首古詩中,是屈原用來形容自己所見所聞的一段詩句。在這首詩中,屈原描繪了自己漫步山川河流之間的旅程,以及所見所聞帶給他的啟發和震撼。這段詩句經過時間的沉澱和人們的傳頌,逐漸被引申為一個詞語,用來形容通過聽覺和視覺獲取信息。
繁體:耳聞目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耳聞目覽的漢字寫法有一些差異。具體來說,耳字的上方會有一個象征耳膜的“耂”字,目字的上方會有兩個垂直的橫畫,代表眉毛和眼睑。
例句:
他通過耳聞目覽的方式,了解了許多關于這個城市的故事和傳說。
組詞:
耳聞目睹、耳聞目染、目觀耳聞、耳聞不如目見
近義詞:
耳聆目擊、耳聽目視、聽聞目見
反義詞:
耳塞目閉、耳不聞目不見、不聞不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