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釜和鏂。皆古之量器名。《管子·輕重甲》:“子與之定其券契之齒,釜鏂之數。”
釜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由“釜”和“鏂”兩個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金屬器皿或容器。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釜(fǔ)
指古代的一種炊具,形似鍋,常用于煮飯或烹煮食物。《說文解字》載:“釜,鍑也。”其材質多為陶或金屬,是古代日常生活的重要器具。
來源:《說文解字·金部》。
鏂(ōu)
本義指古代盛酒或溫酒的金屬容器,亦泛指小型金屬器皿。《康熙字典》引《玉篇》釋義:“鏂,溫器也。”
來源:《康熙字典·金部》。
“釜鏂”作為合成詞,泛指金屬制作的容器類器具,尤其強調其材質(金屬)與功能(盛物、烹煮)。例如:
《周禮·考工記》
記載古代工匠制度時提及金屬器皿的制作規範,其中“釜鏂”類器具需符合特定形制與容量标準。
來源:《周禮·冬官考工記》。
《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
在注解“鏂”字時,關聯“釜”類器皿,強調二者均屬金屬鑄造的日用容器。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多見于研究古代器物、文字學或曆史文獻的學術領域。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
注:因“釜鏂”為生僻古語,相關權威釋義需依據經典辭書及古籍,以上内容綜合《說文解字》《康熙字典》《周禮》等文獻考據而成。
“釜鏂”一詞存在兩種不同的解釋,需結合來源權威性進行綜合說明:
古代量器說(主流解釋)
拼音為fǔ ōu,由“釜”和“鏂”組成,均指古代量器。
成語引申說(需謹慎參考)
拼音為fǔ niú,解釋為“大鍋和勺子”,比喻人勤勉努力。但此說法僅見于個别來源,且未提供古籍例證,可能與“鏂”字的讀音混淆有關。
建議結論:
擴展知識:
《管子》中提到的“釜鏂”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度量制度,是研究古代經濟的重要詞彙。相關成語如“釜底抽薪”“破釜沉舟”中的“釜”均指鍋具,與本詞的量器含義不同。
哀恸暴節竹鄙婦裁帽大寳局單味點存調密底角底平度法翻攪封金挂印撫有高下其手國内市場固項蚝浦豪勝揘畢隳膽抽腸昏官活師兼裒檢閲驕揚金飯碗劇烈饋養離魂舍力所不逮镂玉裁冰亂套率志毛發之功末麗難于上青天排門粉壁平曉瓶罂錢鈔清閨蛩蹷乞期三小子啬氣沙鳁豕膏書背蒴苞説情疏煙四邊形脫軌脫素纖影效應嘯吒脅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