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苻婁的意思、苻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苻婁的解釋

無枝而有瘤的病木。《爾雅·釋木》:“瘣木,苻婁。” 郭璞 注:“謂木病,尩傴癭腫,無枝條。” 郝懿行 義疏:“苻婁者,疊韻字,猶俛僂也。” 王國維 《爾雅草木蟲魚鳥獸名釋例下》:“瘣木之名苻婁,以其無枝而擁腫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苻婁(fú lóu)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樹木因病害而呈現的彎曲形态”。根據《爾雅·釋木》記載:“瘣木,苻婁”,晉代郭璞注稱“謂木病,伛偻瘿腫無枝條”,可見該詞最初用于描述樹木因蟲害或病變導緻的枝幹扭曲狀态,如《說文解字》所述“瘣,病也,從疒鬼聲”,強調病理特征。

在詞義演變過程中,“苻婁”逐漸衍生出雙重内涵:其一保留原始詞義,特指植物因病害形成的畸形生長狀态,如清代郝懿行《爾雅義疏》引《詩經》注疏“木擁腫不中繩墨”;其二被引申為對人體佝偻病态的文學化描述,明代方以智《通雅·身體》即用此比喻“人身之曲腰者”。

該詞的構字特征具有典型形聲結構,“苻”以“艹”表植物屬性,“婁”含“中空”意象,整體字形暗合病木中空而扭曲的形态特征。現代漢語中雖已罕用,但在《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中仍保留完整釋義,可供專業研究者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苻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苻婁(fú lóu)指無正常枝條且長有瘤狀物的病态樹木。這一解釋源自《爾雅·釋木》中“瘣木,苻婁”的記載,被曆代學者沿用。

二、古籍注釋溯源

  1. 郭璞注《爾雅》
    晉代學者郭璞在注解中描述:“謂木病,尪伛瘿腫,無枝條”,強調樹木因病害導緻枝幹彎曲、瘤狀凸起且枝葉稀疏。
  2. 郝懿行義疏
    清代郝懿行通過疊韻分析指出,“苻婁”與“俛偻”(彎腰駝背)音韻關聯,以拟人化方式形容樹木病态。

三、詞源與命名邏輯

王國維在《爾雅草木蟲魚鳥獸名釋例》中提出,該詞命名基于樹木的形态特征:“苻”通“莩”(枯萎),表幹枯;“婁”通“偻”(佝偻),表彎曲。組合後生動描繪了病木的枯萎蜷縮狀态。

四、現代應用場景

如今該詞主要用于文獻研究或古漢語解析,例如《漢語大詞典》《漢典》等工具書均收錄此詞條,但在日常語言中已極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學者觀點,可參考《爾雅》相關注疏及王國維的考據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敖客拔還白楮北燭兵勢錯失大譜兒的礫墊財沸反盈天墳井垢蠹拐賣光圈海象後院起火黃瘴華嚴宗誨言湖绉簡斥囏危劍吷角抿金石至交極右君家菓匡革诳謾老色樂昌分鏡纍臣冷食蓮炬濾紙妙态明賞不費南面稱尊凝和女紀旁蒐遠紹千裡月起偃為豎髯參軍賽鬪三鳝掃斷賒欠死心搭地淘潠土塯宛類危露未如委窩子文思院誣上睍睆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