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擗摽的意思、擗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擗摽的解釋

撫心,拍胸。形容哀痛的樣子。語本《詩·邶風·柏舟》:“靜言思之,寤辟有摽。” 朱熹 集傳:“辟,拊心也。摽,拊心貌。” 高亨 注:“辟,讀為擗,拍胸也。”《文選·馬融<長笛賦>》:“靁歎頽息,掐膺擗摽;泣血泫流,交橫而下。” 李周翰 注:“擗摽,撫心也。” 唐 柳宗元 《愈膏肓疾賦》:“爰有忠臣,聞之憤怨,忘寝廢食,擗摽感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擗摽是一個古代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悲痛時捶胸頓足的動作。《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捶胸擊打,形容極度哀痛",該詞由兩個動作性語素構成:

  1. "擗"(pǐ)本義為捶擊,《說文解字》載:"擗,捭也",段玉裁注稱此為"兩手擊胸"的動作,常見于喪禮場景。該動作在《晉書·劉元海載記》有"擗踴號叫"的悲痛描寫。
  2. "摽"(biào)原指物體墜落,《詩經·邶風》"摽有梅"即用此義,後引申為情緒外顯的擊打動作,《毛詩正義》注"摽,擊也"特指情緒激動時的肢體表達。

該詞常見于古代禮儀文獻,《儀禮·士喪禮》記載守喪者需"擗摽哭泣"以表哀思,鄭玄注強調這是"孝子痛極"的自然反應。在文學作品中,南朝謝莊《月賦》"沉吟齊章,殷勤陳篇"後的"擗摽示威"正是借動作描寫強化情感張力。

作為近義詞,"擗踴"側重動作幅度(《禮記》鄭玄注"擗,心悲;踴,足踴"),而"捶膺"則偏重胸部擊打。這些細微差别體現了古漢語對情感表達的精準刻畫。

網絡擴展解釋

“擗摽”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特定方言中。根據字形和構詞規律分析,可能的含義如下:

  1. 動作描述

    • “擗”指用手拍打、分開(如“擗踴”表捶胸頓足),“摽”有擊打、揮動之意(如“摽梅”指落梅)。兩字組合可能表示捶打、拍擊的動作,常見于表達悲痛情緒時的肢體語言,類似“捶胸頓足”。
  2. 情感表達
    在古代喪禮或哀悼場景中,“擗摽”可能特指因極度悲傷而捶胸頓地的行為,屬于傳統禮儀中的哀痛表現,如《儀禮》中相關儀節的延伸。

  3. 方言或異體用法
    部分地區方言中,“擗摽”可能有“分開”“标記”等引申義,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由于該詞未見于常見古籍和現代漢語詞典,且無明确文獻用例支持,以上解釋基于構詞法和類似詞彙(如“擗踴”“摽榜”)的推測。若需準确釋義,建議提供具體出處或查閱《漢語大字典》《辭源》等專業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安集頒錫兵主碧堂脖項側直純良春夜喜雨貳部肺火風筵輔立甘食臯雞拱柙乖愆祼獻官舟歸農減腳鵝蛟精膠漆角韻校注潔夫劫運濟濟然集錄搢本荊樸酒酲即席發言考列克奪卵與石鬭民公莫何弗磨崖碑辟紀屏迹阡畝七貧七富七絲齊肅任人擺布十方十目十手受話器首丘厮辏汰擇攤館豚醪帷扆隈嵎溫廬文蓺誣辱無損下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