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通政司 ”。
“通政”一詞主要與明清時期的中央機構“通政司”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通政”是“通政司”的簡稱,指明清時期負責收受、檢查内外奏章及申訴文書的中央機構。其名稱來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比喻:“政事如同水,欲其常通”,強調政務暢通的重要性。
該機構始設于明朝,延續至清代,是連接皇帝與百官的重要樞紐。例如《明史·職官志》記載:“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
現代漢語中,“通政”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相關學術讨論,例如:
提示:若需了解通政司與其他機構(如六部、都察院)的關系,可進一步查閱明代官制文獻。
通政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政務的通知或公文文件的傳達和實施。它可以指代政府機構内部的通報、命令、通告等文件,也可以指代政府向民衆發布的各類公告和政策通知。
通政的字形由“辶”部和“正”部構成。其中,“辶”是表示行走的部首,它表明了與行動、傳達相關的意義。而“正”則是表示正直、公正的部首,表明了與政務、政治相關的意義。
拆分後的筆畫順序是:“辶”部為1畫,“正”部為5畫,總計為6畫。
通政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在古代的寫法為“通政”,與現代簡化字形有所不同。繁體字形的“通政”與現代簡體字形相同。
在古代,通政的寫法為“通政”,其中“通”字的字形沒有現代簡化字的“辶”部分,而是一個表示道路的部首,與行動、交流的意義相聯繫。
1. 政府發布了一份通政,通知居民關于環保的重要事項。
2. 這是一份重要的通政,需要盡快傳達給相關部門。
3. 市政府發出通政,要求商家積極響應并執行新的環保政策。
通政可以與其他字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
1. 通政部門
2. 通政通知
3. 通政事務
近義詞:公文、公告、通告、布告
反義詞:密政、不通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