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政的意思、通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政的解釋

見“ 通政司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政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官職名稱:通政使

指中國古代中央官署“通政使司”的最高長官,正三品。該官職始設于明代,清代沿襲,其核心職責是收受、檢查京内外官員及百姓的奏章、申訴文書,并轉呈皇帝或相關部門審理,相當于中央文書傳遞與信訪樞紐的負責人。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明史·職官志》載:“通政使司,通政使一人,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

二、機構名稱:通政司

代指明清兩代設立的“通政使司”(簡稱通政司)。該機構隸屬中央,專司全國奏章的收發、登記、彙轉職能,确保政令信息的上傳下達暢通無阻。清代通政司還兼管信訪(“京控”)事務,是維護行政信息流通的關鍵部門。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清史稿·職官志》載:“通政使掌受各省題本,校閱送閣。”

三、引申含義:政令通達

從字義層面解析,“通”取“通達、暢通”之義,“政”即“政令、政務”。“通政”可引申為政令順暢施行、信息高效傳遞的理想治理狀态,強調行政體系運轉的協調性與時效性。

來源:古漢語構詞法分析(參考《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及現代學者對行政制度的研究(如白鋼《中國政治制度通史》)。


參考資料說明: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正史職官志及語言學研究成果,确保學術嚴謹性。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采用紙質文獻通行版本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通政”一詞主要與明清時期的中央機構“通政司”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通政”是“通政司”的簡稱,指明清時期負責收受、檢查内外奏章及申訴文書的中央機構。其名稱來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比喻:“政事如同水,欲其常通”,強調政務暢通的重要性。

二、機構職能與官職設置

  1. 核心職責
    通政司負責處理全國各級官員的奏章、民間申訴文書,并監督文件流轉流程。
  2. 官職等級
    • 主官:通政使(正三品)
    • 副職:左通政、右通政(各一人,正四品)

三、曆史背景

該機構始設于明朝,延續至清代,是連接皇帝與百官的重要樞紐。例如《明史·職官志》記載:“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

四、現代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通政”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相關學術讨論,例如:


提示:若需了解通政司與其他機構(如六部、都察院)的關系,可進一步查閱明代官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晻暧百煉千錘阪阻别離碧筩杯泊秦淮不付能不盡然步叔逋稅布衣交補圓步月登雲打擠得失成敗放賞犯顔苦谏告首貴璞黃虀縠屐夥伴講讓攪肚蛆腸絞決鯨蠟饑疫萊朱寥唳鱗比爐氣憫嗟内廏皮破肉爛撲曲千岩競秀怯桡凄忾清善骐馵麴車取貸搉茶榷鹽法神秀視草台誓詞壽山福海疏惰熟和水火夫死淋浸鐵扒提空望夕晚歇韡萼問徒險德謝秋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