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飢餓無糧并患疫病。《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宋 蘇轍 《學士院端午帖子·太皇太後閣》詩之一:“青黃今接夏,飢疫免憂春。”
飢餓無糧并患疫病。饑,通“ 飢 ”。《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時 操 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
“饑疫”是由“饑”(饑荒)和“疫”(瘟疫)組合而成的漢語詞彙,指同時遭遇糧食短缺與疫病流行的雙重災難,常用來描述戰亂或天災後民不聊生的慘狀。以下是詳細解析: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中的“饑疫”案例,可參考《三國志·吳主傳》《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
《饑疫》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指的是饑餓和疫病的結合。饑疫一詞用來描述人們在饑荒時期受到的雙重打擊,既面臨着食物短缺的困境,又面對着疾病蔓延的危險。
《饑疫》一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饣”和“疒”。其中,“饣”是“食物”的意義,它的基本筆畫數是3;“疒”是“疾病”的意義,它的基本筆畫數是5。
《饑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出現在《禮記·王制》中。在繁體漢字中,饑疫的寫法為「飢疫」。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饑疫的寫法稍有不同。具體寫法為「饞疠」,其中「饞」指的是饑餓,「疠」指的是疾病。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也有所出現。
1. 饑疫使得該地區的人們陷入了生存的危機。
2. 這個國家正面臨着饑疫的威脅。
1. 饑荒:指由于天災人禍等原因造成的嚴重糧食短缺。
2. 瘟疫:指大範圍蔓延的疾病,常常導緻大量生命的損失。
1. 饑馑:指由于自然災害等原因導緻的長時間持續的饑餓。
2. 流行病:指在一定地域範圍内迅速傳播的疾病。
1. 飽足:指食物充足,不再感到饑餓。
2. 健康:指身體良好,沒有罹患疾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