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好。《易·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唐 孔穎達 疏:“化風俗,使清善。”
“清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美好”,常用于描述品德、風俗或事物的純淨高尚特質。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根據《易·漸》中“君子以居賢德善俗”的注解,唐代孔穎達疏解為“化風俗,使清善”,即通過教化使社會風俗變得美好、清正。此處“清善”融合了“清”(純淨、澄澈)與“善”(良善、美好)的雙重意涵。
延伸用法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現代語境中較少見。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結合具體場景選用“高潔”“淳美”等近義詞。
清善是一個多義詞,通常用來形容人的品德或行為表現。
《說文解字》中将清善的部首分别是青和口,總筆畫數為十兩畫。
清善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最早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尚書》和《詩經》等古籍中。此後,清善逐漸成為描述人的美德和行為的常用詞彙。
清善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似,隻是部分橫豎筆畫有所差異。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清善作為常用詞彙的基本形态并未有過大的變化。
1. 他的清善品格深深地感染了周圍的人。
2. 隻有保持清善的行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
3. 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真正的清善。
1. 清淨善行
2. 清白善良
3. 友善清楚
1. 正直
2. 善良
3. 純潔
1. 肮髒
2. 邪惡
3. 不道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