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憫嗟的意思、憫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憫嗟的解釋

(1).憂慮歎息。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主司失意》:“今則公忠道消,奸邪計勝,衆情猶有惋歎,深分卻無憫嗟。” 宋 蘇轼 《及第後謝秋賦試官啟》:“下之士有學古之志,而無學古之功;上之人有用儒之名,而無用儒之實,顧茲媮弊,常切憫嗟。”

(2).猶哀憐。 宋 王禹偁 《求緻仕第一表》:“将染乞骸之疏,猶馳就日之魂,冀仁主之憫嗟,遂老臣之休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憫嗟是一個文言色彩濃厚的複合詞,由“憫”和“嗟”兩個單字組合而成,主要表示對他人或自身遭遇的深切同情與歎息。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與用法:


一、字義分解

  1. 憫(憫)
    • 本義:哀憐、同情。《說文解字》釋為“痛也”,指内心因他人苦難而感傷痛。
    • 引申義:憂愁、悲憫(如“憫然涕下”)。
    • 本義:歎息聲。《玉篇》注:“嗟,咨也。”表感歎或呼喚。
    • 語境義:常含惋惜、慨歎之意(如“嗟乎”“長嗟”)。

      複合義:“憫嗟”融合二者,強調因同情而生發的深沉歎息,情感層次較單一“憫”或“嗟”更豐富。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釋為:“哀憐歎息。”例證引清代黃景仁詩:“獨客憫嗟向誰語,老親衰病念長途。”

    來源:《漢語大詞典》(紙質版第7卷,第109頁)

  2. 《王力古漢語字典》

    注:“憫,哀也;嗟,歎也。連用表悲憫慨歎。”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987頁)

  3.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未直接收錄“憫嗟”,但分别注解“憫”為“憐憫”,“嗟”為“歎息”,可推知複合詞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現代漢語詞典》


三、文獻用例與語境分析


四、語義辨析


五、學術參考延伸

  1. 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指出:“憫嗟屬悲情複合詞,唐宋詩詞多見,承載士人憂患意識。”

    來源: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12頁。

  2. 王雲路《中古詩歌語言研究》分析:“‘憫嗟’凝練了知識分子的道德關懷,是儒家仁恕思想的語言投射。”

    來源:陝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78頁。


“憫嗟”是承載中國傳統文化中悲憫情懷的文言詞彙,其核心語義為因深切同情而發出的歎息 ,多見于古典詩文,現代使用需結合語境。釋義需依托權威辭書與經典文獻,避免脫離曆史背景的誤讀。

網絡擴展解釋

“憫嗟”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ǐn jiē(注音:ㄇㄧㄣˇ ㄐㄧㄝ),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1. 基本含義

    • 憂慮歎息:指對事物或境遇的擔憂與感慨。如五代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提到“衆情猶有惋歎,深分卻無憫嗟”,蘇轼也曾用“顧茲媮弊,常切憫嗟”表達對社會現實的歎息。
    • 哀憐同情:強調對他人不幸的悲痛與憐憫,如宋代王禹偁在奏表中寫道“冀仁主之憫嗟”,懇求君主憐憫。
  2. 應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既可描述個人對困境的感傷(如蘇轼對科舉制度的感慨),也可延伸至對社會、國家的憂思。其情感層次較深,常帶有無奈或希冀幹預的意味。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唐摭言》《東坡文集》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飽谙世故葆車邊任盛器綝纚吃虀宰相愁勞床上施床從叔蛾鬟二大流惡稔法戒拂撤腐臭負能歌子號怒龢樂瘊贅火炙肩從齒序江總皭白焦剌剌潔操劫富濟貧解氣矜功伐善濟竅飄風軍器昆孫老死牖下良貨列侍綠鬓紅顔漫頭馬使馬駝子内谒者嶷爽聘書剖泮牽拉遷忘去處儒吏聲域舍生取誼使指堂房慆慢天氣同志哥蕰草問十道百五尺想到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