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鄭玄 箋:“承華者曰鄂,‘不’當作拊;拊,鄂是也。”鄂,通“ 萼 ”。“韡萼”謂明盛的花萼。比喻浮華的文才。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并楨幹之實才,非羣華之韡萼也。”
“韡萼”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韡萼”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鄭玄箋注解釋:“承華者曰鄂,‘不’當作拊;拊,鄂是也。”這裡“鄂”通“萼”,指花托與花萼的繁盛狀态()。
在文學語境中,“韡萼”被引申為對浮華文才的隱喻。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才略》提到“非群華之韡萼也”,強調真正的才華應如樹木的堅實枝幹,而非徒有外表的華麗花萼()。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學評論,批評文風虛浮、缺乏實質内容的現象。例如劉勰以“韡萼”對比“桢幹之實才”,主張文采需與内涵并重()。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經》原文或《文心雕龍》相關篇章,可查閱權威古籍注釋版本。
韡萼(wéi è) 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韋”和“萼”兩個字組成。
它的部首是韋,總筆畫數為20。
韡萼源自《詩經·大雅·東門之池》,出處為:“韡萼之松,及彼梲潢。”
在繁體字中,韡萼的形式為「韡萼」。
經過研究發現,中國古代在漢字寫法上有很多變化,但對于韡萼這個詞,目前沒有找到其古時候的具體寫法。
例句:他晚上常常用韡萼的音樂放松自己。
組詞:韡萼之松、韡萼之技、韡萼之才。
近義詞:美麗的、華麗的、絢麗的。
反義詞:凡俗的、普通的、平常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