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逋稅的意思、逋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逋稅的解釋

欠交的租稅。《後漢書·光武帝紀下》:“賜郡中居人壓死者棺錢,人三千,其口賦逋稅而廬宅尤破壞者勿收責。” 李賢 注:“逋稅,謂欠田租也。”《資治通鑒·後梁均王貞明四年》:“以 吳王 之命,悉蠲 天祐 十三年以前逋稅,餘俟豐年乃輸之。” 胡三省 注:“謂 天祐 十四年逋租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一·道州祠堂》:“比年 吳中 奏銷逋稅, 唐荊川 、 繆西谿 諸公,名列官戶,亦不免雲。”亦指拖欠租稅。 宋 葉適 《林伯和墓志銘》:“迄 伯和 去,無以逋稅受笞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逋稅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指拖欠或逃避繳納賦稅的行為,具有明确的法律和社會責任内涵。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權威文獻角度進行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逋(bū)
    • 本義為逃亡、拖欠。《說文解字》釋:“逋,亡也。”引申為逃避責任(如賦稅、債務)。
    •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辵部》。
  2. 稅(shuì)
    • 指國家征收的田賦或財物,古代以農産品為主,後泛指各類賦稅。
    • 來源:《周禮·地官·載師》注“稅,租也”。
  3. 合成詞“逋稅”
    • 即“逃避或拖欠應繳稅款”,屬違法行為。

二、權威釋義與文獻例證

  1. 《漢語大詞典》釋義

    “逋稅:欠稅;逃稅。”

    • 例證:

      《漢書·昭帝紀》:“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顔師古注:“逋,欠也。”

    •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
  2. 古代律法中的“逋稅”

    • 唐代《唐律疏議·戶婚律》規定:“諸部内輸課稅之物,違期不充者,以十分論,一分笞四十……若逋稅入己者,以盜論。”
    • 明代《大明律》設“收糧違限”“欺隱田糧”等罪,嚴懲逋稅行為。

三、社會文化背景

逋稅在古代被視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四、現代關聯與延伸

雖“逋稅”一詞今少用,但概念延續至“逃稅”“欠稅”。現代《稅收征收管理法》規定滞納金、罰款乃至刑事責任,與古代律法精神一脈相承。


參考文獻

  1.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2. 鄭玄注《周禮》. 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班固《漢書》. 中華書局.
  4. 《漢語大詞典》. 商務印書館.
  5. 長孫無忌《唐律疏議》. 法律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逋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詞義


二、曆史用例與引證

  1. 《後漢書》記載:東漢光武帝時期,曾免除因災害導緻房屋損毀者的“口賦逋稅”(即拖欠的人頭稅和田租)。
  2. 宋代案例:葉適在《林伯和墓志銘》中提到“無以逋稅受笞者”,反映當時拖欠稅款者可能面臨刑罰。
  3. 明清記載:清代王士禛提及“奏銷逋稅”,表明官府對欠稅行為的追繳措施。

三、綜合釋義


四、相關擴展

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參考《古代賦稅制度史》或權威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鄙斥别強部件不良參靈禅人綽起铛油寵契炊煮刍尼貸全大醮登帶點厾飛車走壁逢俉趺足固姑還裝黑糊糊黃絹幼婦黃袍加身箭矢踖陵吉隆坡觐親遽傳咖啡廳雷厲風飛雷厲風行聯璧離鴻立極林慚谷愧廿四橋甯所牛溲馬渤牽縱硗薄清操青雀奇葩異卉秋閨欺役取急饒舌調唇人工流産觞酌石投大海食荼卧棘水發順令鎖子甲碳素鋼添傳踢良秃栾婉言微弱無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