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講讓的意思、講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講讓的解釋

講勸禮讓。《禮記·禮運》:“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孔穎達 疏:“講讓者,民有争奪者,用禮與民講説之,使推讓也。” 清 沉德潛 《太學石鼓賦》:“問道者型仁而講讓,砥行者守己而物躬。” 清 曾國藩 《江甯府學記》:“其出而應世,則有《士相見》以講讓。”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講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禮法、人際交往中的謙讓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講讓”指在人際交往中通過禮法勸導,使人互相謙讓、退讓,以維護和諧關系。其中“講”強調用語言或禮法進行勸導,“讓”則指退讓、禮讓的行為。


二、詳細解釋與出處

  1. 核心概念
    源自《禮記·禮運》:“刑仁講讓,示民有常。”意為通過仁德教化民衆,以禮法勸導謙讓,使社會行為有規範。孔穎達注釋:“講讓者,民有争奪者,用禮與民講說之,使推讓也。”

  2. 曆史引用

    • 清代沈德潛在《太學石鼓賦》中提到“型仁而講讓”,強調以仁德為典範推行謙讓。
    • 曾國藩《江甯府學記》中“《士相見》以講讓”,說明禮儀場合中謙讓的重要性。

三、使用場景


四、總結

“講讓”既是一種禮法教化手段,也是傳統道德提倡的交往準則,強調通過勸導與自我約束實現社會和諧。其内涵與“謙讓”“禮讓”等詞相近,但更突出主動勸導的過程。

網絡擴展解釋二

講讓的意思

“講讓”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指講究禮讓、謙虛的行為,即主動讓步或退讓。它在社交互動和人際關系中起到平衡和和諧的作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講讓”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言和手,總共有10畫。

來源

“講讓”最早出現在《孔子家語》一書中,是孔子的弟子顔回說的。它源自孔子的思想,強調人們在交往中應該以禮讓為本,互相尊重和謙虛。此後,這個成語流傳至今,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象征。

繁體

“講讓”的繁體寫法為「講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講讓」的寫法略有不同,主要體現在字形的演變。例如,在西漢時期的銘文中,「講讓」的寫法為「講譲」。

例句

1. 在團隊合作中,大家要互相講讓,才能達到和諧共赢的目标。

2. 她經常講讓,從不争搶利益。

組詞

1. 講道(講述道理的意思)

2. 讓步(主動退讓)

3. 講解(解釋、闡述)

4. 講求(注重、講究)

近義詞

1. 謙和

2. 寬容

3. 顧全大局

反義詞

1. 争奪

2. 堅持己見

3. 不讓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