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心腸狠毒。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四折:“原來是攪肚蛆腸的老虔婆,将瓦罐都打破。” 元 李行道 《灰闌記》第一折:“普天下有的婆娘,誰不待要佔些獨強,幾曾見這狗行狼心,攪肚蛆腸。”
“攪肚蛆腸”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人心腸狠毒、品行卑劣。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核心含義
比喻人心地肮髒、心腸惡毒,常用于貶義語境。該詞通過“蛆”(蒼蠅幼蟲)的意象,強調心腸如腐肉生蛆般令人厭惡。
結構分析
最早見于元代戲曲,如:
類似成語包括“狼心狗肺”“蛇蠍心腸”等,均以動物意象比喻人性之惡,但“攪肚蛆腸”更側重對内心龌龊的具象化描述。
攪肚蛆腸是一個民間俗語,形容一個人或一件事情讓人非常惡心、厭惡。
攪肚蛆腸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攪肚和蛆腸。
攪肚的部首是手,共4畫;蛆腸的部首是蟲,共6畫。
攪肚蛆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具體的來源已經不得而知了。
攪肚蛆腸的繁體字為「攪肚蛆腸」。
在古代,攪肚蛆腸的字寫作「撹肚蠢腸」。
他的行為真是攪肚蛆腸,讓人無法忍受。
攪肚蛆腸可以組成其他詞語,比如攪肚和蛆腸。
攪肚蛆腸的近義詞有惡心、厭惡、作嘔。
攪肚蛆腸的反義詞有美味、誘人、令人愉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