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音共律的意思、同音共律的詳細解釋
同音共律的解釋
音律相同。比喻關系密切。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夫差内傳》:“且 吳 與 越 ,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詞語分解
- 同音的解釋 同一讀音同音字詳細解釋.音調相和。《詩·小雅·鼓鐘》:“鼓鐘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鄭玄 箋:“同音者,謂堂上堂下八音克諧。”.聲音相同。《韓詩外傳》卷五:“故同明相見,同音相聞,同志相從,非
- 律的解釋 律 ǜ 法則,規章:紀律。法律。定律。規律。清規戒律。律師。 約束:律己。 中國古代審定樂音高低的标準,把聲音分為六律(陽律)和六品(陰律)。合稱“十二律”:律呂(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樂律的器具,以管
專業解析
同音共律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成語,其釋義可從字面拆解與整體寓意兩個層面理解:
-
字義分解:
- 同音:指聲音相同或和諧一緻。
- 共律:指遵循相同的音律、法則或規律。“律”本指音律、樂律,引申為法則、規範。
- 合起來,字面意思是聲音相同,遵循的樂律也一緻,形容聲音和諧共鳴。
-
整體寓意:
- 其核心含義引申為思想、觀念、情感或行為準則高度契合、完全一緻。常用于形容人與人之間、團體之間或事物之間在精神層面或行動上達到高度的協調統一、心心相印、步調一緻的狀态。
- 它強調的是一種内在的、深刻的和諧與共鳴,超越了表面的相同,達到了精神契合或遵循共同原則的境界。
權威出處與引用:
該成語曆史悠久,其概念和類似表述可見于古代典籍:
- 《禮記·樂記》: 雖未直接出現“同音共律”四字,但其中關于音樂與人心、政治相通的理論是其思想源頭。如“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旄,謂之樂。”闡述了聲音、音律與人心感應的關系,為“同音共律”的和諧共鳴思想提供了哲學基礎。
-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在描述劉備與諸葛亮的關系時,有“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的著名比喻,後世常以“同音共律”來形容這種君臣之間高度契合、如魚得水的親密無間與思想行動的高度統一。
- 《漢語大詞典》: 作為現代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對“同音共律”有明确收錄和釋義,定義為“音律相同。比喻關系密切,行動一緻。”(可參考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線上版或紙質版)
- 《辭源》: 另一部權威工具書《辭源》也收錄此詞條,釋義側重其本義與引申義,強調聲音相和、律呂相協,引申為意氣相投。(可參考商務印書館《辭源》線上數據庫或修訂版)
現代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同音共律”主要用于書面語或較正式的場合,形容:
- 團隊或夥伴之間目标一緻、配合默契。
- 思想、觀點或情感上的深刻共鳴與高度一緻。
- 遵循共同的理念、原則或規範。
“同音共律”源于古代音樂和諧的概念,其精髓在于描述一種超越表面的、深層次的和諧統一與精神契合。它不僅是聲音的共鳴,更是思想、情感或行動準則的高度一緻,體現了中國文化中對“和”的境界追求。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等經典辭書,其思想淵源可追溯至《禮記·樂記》等典籍,并在曆史叙事(如《三國志》)中找到了生動的例證。
網絡擴展解釋
“同音共律”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拼音為tóng yīn gòng lǜ,意為“音律相同”,比喻事物或人之間關系密切、和諧統一。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漢代趙晔的《吳越春秋·夫差内傳》,原文為:“且吳與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此處用吳越兩國在音律、天文、地理上的相通性,暗喻兩國命運緊密相連。
三、用法特點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定語,常用于比喻句中。
例句:兩國文化同音共律,合作基礎深厚。
- 語境:強調内在一緻性或緊密聯繫,如形容文化、思想、利益等方面的契合。
四、近義詞
提示:如需了解更完整的出處背景或例句,可參考《吳越春秋》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百度百科)。
别人正在浏覽...
挨貢百禽拔俊瓣膜拔茹並載尺牍揣合村徑墊溺敦奬黩征佛珠凫船俯拍附舟改步臯門溝滿濠平關東糖鬼矢郭碑恍恍皇猷化作老辣了知樓敵鸾封灤陽謾語沒滑門梱磨杵作針莫賀弗擰種掊攻親事官棄權碛月熱碌碌入竟問禁三始尚猶蛇珠雀環十八路室闾十眉水煙管屬路私伺縮圖俗務堂戲體态語頽挫推見吞鈎五引鄉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