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代行政區劃。 宋 太宗 至道 三年分境内為十五路,到 仁宗 時,又增三路,共為十八路: 京東 、 京西 、 河北 、 河東 、 陝西 、 淮南 、 江南東 、 江南西 、 荊湖南 、 荊湖北 、 兩浙 、 福建 、 益州 、 梓州 、 利州 、 夔州 、 廣南東 、 廣南西 。到 神宗 元豐 末,又分為二十三路。參閱《文獻通考·輿地》、《宋史·藝文志三》、《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二。
“十八路”主要有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北宋時期實行的行政區域劃分,最初在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分為15路,仁宗時期(1023-1063年)增設至18路,包括:
至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年),進一步細分為23路。這一制度是宋代地方治理的核心框架,類似現代的省級行政區。
少數文獻中,“十八路”也形容衆多方向或途徑,源自古代兵法的方位概念(如《孫子兵法》提到八個方位加“上下左右”形成十八個方向),引申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
提示:若需查看完整的宋代十八路名稱及演變,可參考《文獻通考·輿地》或《宋史·地理志》。
《十八路》是一個成語,意為十八個方向、十八種辦法、許多種途徑的意思。它常用于形容手段多樣、方法豐富。
《十八路》的拆分部首是“十”和“路”,其中“十”的部首是“十”本身,筆畫數為兩畫;“路”的部首是“足”,筆畫數為十三畫。
《十八路》一詞來源于古代小說《水浒傳》中的故事。在小說中,它描述了義薄雲天的梁山好漢們面對困境時,能夠出奇制勝的十八種手段。
繁體字形為「十八路」,沒有太大差别。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别。例如,《十八路》可以用古體字寫作「十八路」,其中的「十」字可能會形狀稍有不同,但總體來說,意義是一樣的。
1. 他們用十八路的方法盡力解決了這個問題。
2. 這本書向讀者介紹了十八種創業的途徑。
與《十八路》相關的詞彙有:
1. 十道八門
2. 十全十美
3. 十拿九穩
與《十八路》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1. 衆多辦法
2. 豐富多樣
3. 多種途徑
與《十八路》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1. 千篇一律
2. 單一途徑
3. 固守舊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