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謾語的意思、謾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謾語的解釋

(1).說謊話。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二一:“ 光 年五六歲,弄青胡桃,女兄欲為脫其皮,不得。女兄去,一婢子以湯脫之。女兄復來,問脫胡桃皮者。 光 曰:‘自脫也。’先公適見,訶之曰:‘小子何得謾語。’ 光 自是不敢謾語。”《明史·左良玉傳》:“ 馬士英 、 阮大鋮 用事,慮東林倚 良玉 為難,謾語修好,而陰忌之。”

(2).謊話。 郭希仁 《錢君定三傳》:“抵 青門 ,仰瞻城郭壯偉,歎曰:古人謂攻城略地,殊非易事,向嗤為謾語,今乃信之。”

(1).隨意相語。謾,通“ 漫 ”。 南唐 馮延巳 《鵲踏枝》詞之四:“夜夜夢魂休謾語。已知前事無尋處。”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十:“其身危,則顯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則莊語不可而謾語之。”

(2).輕慢不遜的話。謾,通“ 慢 ”。《明史·流賊傳·李自成》:“ 楊嗣昌 督師 夷陵 ,檄令降, 自成 出謾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謾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

  1. 基本含義

    • 說謊話(動詞用法):指故意編造虛假的言辭。例如,宋代邵博《聞見後錄》記載司馬光幼時因說謊被父親訓斥“小子何得謾語”。
    • 謊話(名詞用法):即不真實的言論。如明代陳繼儒《李公子傳》中“以謾語诳君一杯酒”,以及郭希仁《錢君定三傳》提到古人攻城之難“向嗤為謾語”。
  2. 延伸與通假

    • 在部分文獻中,“謾”通“慢”,因此“謾語”也可指輕慢不遜的言辭。例如南唐馮延巳《鵲踏枝》中“夜夜夢魂休謾語”,此處帶有隨意、不經心的表達意味。

該詞核心含義圍繞“謊言”,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行為(說謊)或内容(謊話),少數情況下可能涉及态度輕慢的引申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謾語

謾語是指言辭含有侮辱、中傷他人、不負責任或不真實的話語。它可以給人們帶來傷害、沖突和不愉快的情緒。

拆分部首和筆畫

謾語的部首是言,由“言”組成。根據《康熙字典》,謾語的總筆畫數是9畫。

來源

謾語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最早記錄于《荀子·非相》:“秦惠王說趙滿、杜赫曰:‘人臣之道,以輔正主,卒暴君,謾獵人也。’” 這裡的"謾"指的是不稱職,不負責任。

繁體

繁體字“謾語”是謾語的繁體寫法,主要在中國台灣、香港和澳門使用,也在一些海外華人社區廣泛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有多種方式來寫謾語。例如,在《康熙字典》中,謾語的古代寫法是“蠻語”。這些古代寫法雖然有所差異,但都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例句

1. 他用謾語攻擊了别人的容貌,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

2. 她無緣無故地說了一句謾語,引起了争吵。

組詞

謾罵、謾罵不已、口出謾言、言辭謾罵

近義詞

辱罵、诋毀、中傷

反義詞

贊美、表揚、稱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