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rrespondence (of an eminent writer)] 長一尺的木簡;信劄
與人尺牍,主皆臧去以為榮。——《漢書·陳遵傳》
寄長懷于尺牍。——杜笃《吊比幹文》
(1).長一尺的木簡。古代用以書寫。《後漢書·北海靖王興傳》:“及寝病,帝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 李賢 注:“《説文》雲:‘牘,書版也。’蓋長一尺,因取名焉。”《三國志·魏志·胡昭傳》:“ 胡昭 善史書,與 鐘繇 、 邯鄲淳 、 衛顗 、 韋誕 并有名,尺牘之迹,動見楷模。”《文選·謝瞻<王撫軍庾西陽集别作>詩》:“誰謂情可書,盡言非尺牘。” 李周翰 注:“言一尺之版,不可盡其情也。” 明 徐渭 《會稽縣志諸論·山川論》:“一聖君、一賢相,書天下九之一之山川,不滿一尺牘;今志 會稽 者,書天下千之一之山川,乃累數十紙而未終。”
(2).信劄,書信。《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論》:“ 緹縈 通尺牘,父得以後寧。”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 禰衡 代書,親疏得宜:斯又尺牘之偏才也。” 唐 歐陽詹 《送張尚書書》:“以尚書山容海納,則自斷於胸襟矣,豈在攸攸八行尺牘進退於人乎?”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七:“嘗有應制科人 成鋭 ,集詩三篇,國子博士 侯君 以獻於 隨 , 隨 覽之,乃親筆尺牘答 侯君 。” 劉師培 《<文章學史>序》:“有由下告上之詞,則為奏疏;有同輩相告之詞,則為書啟尺牘。” 魯迅 《花邊文學·一思而行》:“看 鄭闆橋 《道情》一遍,談幽默十天,買 袁中郎 尺牍半本,作小品一卷。”
(3).文辭。《南史·蔡景曆傳》:“ 景歷 少俊爽,有孝行,家貧好學,善尺牘,工草隸。”《資治通鑒·漢靈帝熹平六年》:“帝好文學,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諸生能為文賦者并待制 鴻都門 下,後諸為尺牘及工書鳥篆者,皆加引召。” 金 元好問 《中州集·劉勳》:“ 少宣 長於尺牘,落筆皆有可觀。”
(4).指墨迹,字迹。《新唐書·儒學傳上·歐陽詢》:“ 詢 初效 王羲之 書,後險勁過之,因自名其體。尺牘所傳,人以為法。”
“尺牍”是中國古代對書信的稱謂,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字面含義
指長約一尺的木簡(牍),是紙張普及前的主要書寫載體。标準規格為1平方市尺(約23厘米)、厚1市寸(約3.3厘米)。
代稱演變
因木牍常用于書寫信件,逐漸成為書信的代稱,類似别稱還有“尺素”“尺箋”等,但“尺牍”使用最廣泛。
書寫功能
早期用于記錄公文、私人信件,後擴展至書法、繪畫領域。如《史記》記載缇萦通過尺牍救父,體現其傳遞信息的作用。
文體特征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提到“尺牍之偏才”,說明其寫作需注重文辭規範和禮儀,形成獨特的書信文體。
藝術載體
魏晉時期行草尺牍發展出獨特章法,成為書法藝術的重要形式,如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即為經典尺牍作品。
社會價值
漢代陳遵因善寫尺牍受人珍藏,《後漢書》記載蔡景曆“工尺牍”,反映當時社會對書信文采的重視。
當代仍将毛筆豎式書寫的傳統信件稱為“尺牍”,部分書信寫作教程沿用此概念。查字典等工具書保留其作為“古代書信”的釋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尺牍的書法實例或曆史文獻記載,可查閱《文心雕龍》《史記》等相關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