掊攻的意思、掊攻的詳細解釋
掊攻的解釋
抨擊。 羅惇曧 《文學源流·周秦諸子總論》:“夫以 墨 當 戰國 ,疆宇至恢,同時宿學,掊攻極至,要屬偏激之詞,豈平情之論?”
詞語分解
- 掊的解釋 掊 ǒ 抨擊:掊擊。 破開,剖:掊鬥(弖 )折衡(毀棄鬥和秤)。 掊 ó 用手扒土。 聚斂:掊斂。掊聚。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攻的解釋 攻 ō 打擊,與“守”相對:攻擊。攻占。攻取。攻心。攻關。攻陷。 指責,駁斥:攻難(刵 )。群起而攻之。 治病:以毒攻毒。 緻力學習或研究:攻讀。攻書。專攻醫學。 守防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
網絡擴展解釋
“掊攻”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釋
- 基本含義:指“抨擊”,即用嚴厲的言辭或行為批評、攻擊他人觀點或行為。該詞常用于學術、思想領域的批判性讨論中。
引證與用法
- 文獻示例:羅惇曧在《文學源流·周秦諸子總論》中提到,戰國時期學者對墨家思想的批判存在偏激傾向,原文為:“同時宿學,掊攻極至,要屬偏激之詞,豈平情之論?”。此處的“掊攻”強調對學術觀點的激烈指責。
應用場景
- 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中,形容對某學說、主張的強烈批判。例如:“近代學者對傳統儒學的掊攻,反映了思想變革的需求。”
補充說明
-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誤用。若需類似含義的常用詞,可替換為“抨擊”“批判”等。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羅惇曧相關著作或《文學源流》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掊攻
掊攻(pōu gōng)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手(扌)和攻(攴),總計五畫。它的發音為pōu gōng。下面将為您介紹其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來源
掊攻的來源較為複雜,它起初是古代一種用手掌擊打或對敵人進行攻擊的行為。後來,它在古代文字中形成,并演變成一個單獨的漢字。
繁體
在繁體字中,掊攻的寫法依舊保留。形狀相似,繼續用于表達對手的攻擊動作。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演變。掊攻在古書中寫作「投攻」。字形中的「投」用于形容手掌的出擊和向前伸張之意,與攻擊的動作特征相契合。
例句
1. 他用掊攻的動作擊中了對手的腹部,赢得了這場搏擊賽。
2. 掊攻是傳統武術中重要的基礎動作之一。
組詞
詞語中常以掊攻作為一部分,如掊攻連環、掊攻拳等。
近義詞
類似于掊攻的詞語有搏擊、擊打等。
反義詞
與掊攻相反的詞語有避讓、防守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