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音共律的意思、同音共律的详细解释
同音共律的解释
音律相同。比喻关系密切。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且 吴 与 越 ,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词语分解
- 同音的解释 同一读音同音字详细解释.音调相和。《诗·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郑玄 笺:“同音者,谓堂上堂下八音克谐。”.声音相同。《韩诗外传》卷五:“故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非
- 律的解释 律 ǜ 法则,规章:纪律。法律。定律。规律。清规戒律。律师。 约束:律己。 中国古代审定乐音高低的标准,把声音分为六律(阳律)和六品(阴律)。合称“十二律”:律吕(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
专业解析
同音共律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成语,其释义可从字面拆解与整体寓意两个层面理解:
-
字义分解:
- 同音:指声音相同或和谐一致。
- 共律:指遵循相同的音律、法则或规律。“律”本指音律、乐律,引申为法则、规范。
- 合起来,字面意思是声音相同,遵循的乐律也一致,形容声音和谐共鸣。
-
整体寓意:
- 其核心含义引申为思想、观念、情感或行为准则高度契合、完全一致。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或事物之间在精神层面或行动上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心心相印、步调一致的状态。
- 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深刻的和谐与共鸣,超越了表面的相同,达到了精神契合或遵循共同原则的境界。
权威出处与引用:
该成语历史悠久,其概念和类似表述可见于古代典籍:
- 《礼记·乐记》: 虽未直接出现“同音共律”四字,但其中关于音乐与人心、政治相通的理论是其思想源头。如“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阐述了声音、音律与人心感应的关系,为“同音共律”的和谐共鸣思想提供了哲学基础。
-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在描述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时,有“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著名比喻,后世常以“同音共律”来形容这种君臣之间高度契合、如鱼得水的亲密无间与思想行动的高度统一。
- 《汉语大词典》: 作为现代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对“同音共律”有明确收录和释义,定义为“音律相同。比喻关系密切,行动一致。”(可参考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在线版或纸质版)
- 《辞源》: 另一部权威工具书《辞源》也收录此词条,释义侧重其本义与引申义,强调声音相和、律吕相协,引申为意气相投。(可参考商务印书馆《辞源》在线数据库或修订版)
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同音共律”主要用于书面语或较正式的场合,形容:
- 团队或伙伴之间目标一致、配合默契。
- 思想、观点或情感上的深刻共鸣与高度一致。
- 遵循共同的理念、原则或规范。
“同音共律”源于古代音乐和谐的概念,其精髓在于描述一种超越表面的、深层次的和谐统一与精神契合。它不仅是声音的共鸣,更是思想、情感或行动准则的高度一致,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和”的境界追求。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源》等经典辞书,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礼记·乐记》等典籍,并在历史叙事(如《三国志》)中找到了生动的例证。
网络扩展解释
“同音共律”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拼音为tóng yīn gòng lǜ,意为“音律相同”,比喻事物或人之间关系密切、和谐统一。
二、出处与典故
最早出自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原文为:“且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此处用吴越两国在音律、天文、地理上的相通性,暗喻两国命运紧密相连。
三、用法特点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或定语,常用于比喻句中。
例句:两国文化同音共律,合作基础深厚。
- 语境:强调内在一致性或紧密联系,如形容文化、思想、利益等方面的契合。
四、近义词
提示:如需了解更完整的出处背景或例句,可参考《吴越春秋》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百度百科)。
别人正在浏览...
鳌里夺尊白鹤仙百卉含英拜教白肉卑身贱体并翼侧塞拆西补东长生板孱僮待终顶风冒雪帝宗断指烦伪分彊勾担冠冕管治孤厉过家伙醢脯徽望虎尾践山搅破金风考治逵门狼戾灵活邻佑螺蚄律体漫识美美明洁南离辇车鸟王清介有守清秋节秦邮三聚氰胺杀掠山字镜失列霜云说不清童声遗送煟煟舞干巫彭无生乡向常详惊显灵谐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