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身的意思、童身的詳細解釋
童身的解釋
指未與異性發生過性關系的人身。 元 周達觀 《真臘風土記》:“富室之女,自七歲至九歲,至貧之家則止于十一歲,必命僧道去其童身,名曰‘陣毯’。” 明 徐複祚 《投梭記·鬻女》:“要尋一個标緻童身女子去賽社,肯出五百兩銀子身價。”
詞語分解
- 童的解釋 童 ó 小孩子:兒童。童工。童謠。童話。童心。童趣。童真。 舊時未成年的仆人:書童兒。 沒有結婚的:童男。童女。童貞。 未長成的:童牛(沒長角的小牛)。 秃:童山。頭童(喻人秃頂,如“童童齒豁”)。
- 身的解釋 身 ē 人、動物的軀體,物體的主要部分:身軀。人身。身材。身段。船身。樹身。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身世。獻身。 親自,本人:自身。親身。身教。身體力行。 統指人的地位、品德:出身。身分(坣 )。身敗名裂
網絡擴展解釋
“童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未與異性發生過性關系的人身”,通常指保持處子之身的男女。以下是詳細解釋及補充信息:
1.基本定義
- 核心含義:指從未有過性行為的男女,強調身體的純潔性。例如“童男童女”即指未經曆性行為的少男少女。
- 詞源:由“童”(本義為未成年的孩子,引申為未經曆世俗沾染的狀态)和“身”(身體)組合而成。
2.曆史用例與語境
- 古代文獻記載:
- 元代周達觀《真臘風土記》提到,富家女子在7至9歲時需由僧道“去其童身”,稱為“陣毯”,這可能與某些宗教或成人儀式相關。
- 明代徐複祚《投梭記》中描述購買“童身女子”用于賽社活動,反映古代對童身的特殊社會需求。
- 文化背景:傳統觀念中,童身常與貞潔、祭祀、儀式等挂鈎,尤其在宗教或民俗活動中被視為具有特殊意義的狀态。
3.現代用法與延伸
- 語境差異:現代漢語中,“童身”一詞使用頻率較低,更多以“處子之身”“貞潔”等表述替代,且多用于文學或特定文化讨論中。
- 性别指向:可泛指男女,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童男”“童女”則明确性别。
4.相關概念辨析
- 與“童貞”的區别:“童貞”更側重精神或道德層面的純潔,而“童身”強調生理狀态的未被侵犯。
- 與“成年”的關系:古代“童身”不一定與年齡嚴格綁定,如《真臘風土記》中幼女亦可能被“去童身”。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如《真臘風土記》),可參考權威古籍或曆史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童身
童身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意思是指童年時期的身體。童身可以分為“童”和“身”兩個部分。
拆分部首和筆畫
“童”字的部首是“立”,總共有5畫。而“身”字的部首是“身”,總共有7畫。
來源和繁體
“童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原本是指兒童時期的身體。在繁體字中,“童身”寫作“童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童身”為例,古時候的寫法中,“童”字的寫法略微簡化,“身”字的寫法則更加橫向發展。這些變化與時間和地域的變遷有關。
例句
1. 他保持着童身的純真與自由。
2. 童身時代的記憶仍然清晰。
組詞
與“童身”相關的組詞包括:童心、童話、童年、童真等。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幼體、少年時期。
反義詞:成年、成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