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手相拍。表示憤怒或無計可施。《東觀漢記·劉良傳》:“ 光武 初起兵, 良 搏手大呼曰:‘我欲詣納言 嚴将軍 。’”《後漢書·龐參傳》:“田疇不得墾闢,禾稼不得收入,搏手困窮,無望來秋。” 李賢 注:“兩手相搏,言無計也。”《新唐書·奸臣傳下·崔胤》:“自 季述 廢天子,天下之人未嘗忘,武夫義臣搏手憤惋。” 宋 嶽珂 《桯史·二将失律》:“砲械無所取辦,敢死又已前卻,乃坐而仰高,搏手莫知所施。”
“搏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含義
指“兩手相拍”,常用于表達憤怒、無奈或陷入困境時的動作。例如《後漢書·龐參傳》中記載:“田疇不得墾闢,禾稼不得收入,搏手困窮,無望來秋。”李賢注釋為“兩手相搏,言無計也”。
使用場景
多出現在古籍中,描述人物因憤怒、絕望而拍手頓足的狀态。如《新唐書·奸臣傳》提到“武夫義臣搏手憤惋”,體現對時局的憤慨。
基本含義
由“搏”(奮力争取)和“手”組成,引申為“拼命努力、不懈奮鬥”。例如:“他憑借搏手的精神取得了成就”。
使用場景
現代語境中可用于工作、學習等領域,強調積極争取目标。但需注意,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出現,可能是現代語言演變的産物。
搏手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用手進行搏鬥、格鬥。它可以用來形容兩個人或多個人為了争勝而使用手進行格鬥,以展現決鬥的勇氣和技巧。
搏手的部首是手,由于手在左邊,可以将它作為主部首;搏手共有10筆畫。
搏手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文字。手部表示手的形狀,并通過搏鬥的手勢來突出其含義。手是人類進行暴力行為或表達力量的主要工具之一,所以搏手字也因此産生。
搏手的繁體字為搏手(注意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區别在于“併”字旁變為了“搏”字旁),在繁體字世界中廣泛使用。
在古代,搏手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毛筆字的過程中常會有變化,但整體的含義保持不變。古代的搏手可能通過一些訛刀或改寫方式進行書寫,但核心概念仍然是相同的。
1. 他在搏手比賽中狠下一把,取得了勝利。
2. 我的祖父以前是一位出色的搏手,他在年輕時經常參與搏鬥表演。
1. 組詞:搏鬥、搏擊、搏擊賽、搏擊術、搏擊技巧
2. 近義詞:搏鬥、格鬥、搏擊、打鬥
3. 反義詞:和平、和解、友好、合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