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古書名。《文選·張衡<東京賦>》:“昔常恨三墳五典既泯,仰不睹 炎帝 帝魁 之美。” 薛綜 注:“三墳,三皇之書也;五典,五帝之書也。” 唐 張說 《齊黃門侍郎盧思道碑》:“三墳五典,公能讀之。” 羅惇曧 《文學源流》:“三墳五典,名存而已。”參見“ 三墳 ”。
"三墳五典"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最早記錄的上古典籍統稱,其内涵可從詞源學、曆史文獻學和訓诂學三個維度解析:
一、詞義訓诂 《漢語大詞典》釋為"傳說中三皇五帝時期的典籍"(商務印書館,2020)。"墳"本義為高地,《爾雅·釋丘》訓作"土之高者",引申為重要典籍;"典"從冊從丌,象雙手捧冊之形,本義即重要文獻。《說文解字注》強調"墳謂大道,典謂常道",二者合稱象征中華文明源頭。
二、文獻構成 據孔安國《尚書序》記載:
三、學術定位 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指出,現存《三墳書》系北宋毛漸僞托之作,但原始概念應源自先秦史官傳統。考古發現如清華簡《保訓》篇載文王引用"昔舜舊作小人"等語,印證上古确有口傳典谟存在(李學勤《初識清華簡》,中西書局,2013)。
該詞條被《辭海》(第七版)列為中華元典文化核心概念,與"八索九丘"共同構成先秦文獻體系的基礎範疇。其文化價值體現在确立"道統"觀念,為儒家經典體系提供曆史參照。
“三墳五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典籍統稱,具體含義可歸納如下:
“三墳”指伏羲、神農、黃帝的著作,“五典”指少昊、颛顼、帝喾、堯、舜的書,合稱“三墳五典”,相傳為中華文明最早的古籍。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東漢鄭玄注《左傳》時稱其為“三皇五帝之書”,《尚書序》則進一步解釋:“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帝喾)、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
作為先秦典籍的代表,“三墳五典”常與“八索九丘”并稱,象征上古文化傳承。但因年代久遠,原書已佚,具體内容無确切考據,後世多将其視為古代文獻的象征性統稱。
現多用于成語中,泛指失傳的古老典籍或中華文明源頭文化,如“貫串百家諸子,沉酣五典三墳”(明代張景《飛丸記》)。
闆幹半塗而罷寶仗辯哥便辟博物志餔飼顫脫春耜除孝粗錦大平大蘇帝匹度程煩僞高等學校哥本哈根哥窯乖子關鼻觀身酣邊喝倒彩簡子藤機帆船寖廢驚屹蠲紙絶業劇難開陳開塞栲栲兒鍊子列置領主卵鹽落水賬緑桐賣賊馬蹄金馬纓花懵憕墨綠南谯啟運觑定确固不拔趣造散差馬三倫神領意得審名數數停航豌豆物力巫觋協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