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徽識的意思、徽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徽識的解釋

(1).古代朝廷或軍中用以識别的标志,形似小旌旗。《周禮·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國事” 漢 鄭玄 注:“屬謂徽識也。《大傳》謂之徽號。今城門僕射所被及亭長著絳衣,皆其舊象。” 賈公彥 疏:“‘屬謂徽識也’者,謂在朝在軍所用小旌,故以屬言之。”《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揚徽者” 唐 孔穎達 疏:“徽識,制如旌旗,書其所任之官與姓名於上,被之於背,以備其死,知是誰之屍也。”

(2).泛指标志。 蘇曼殊 《遯迹記》:“惡獸女體,頭上插花,以為徽識。” 郭沫若 《十年建國增徽識·北京站》詩:“十年建國增徽識,七月工程樹典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徽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徽識”原指古代朝廷或軍隊中用于識别的标志,形似小型旌旗。例如《周禮》中記載的“九旗之物名”便包含這類标識,漢代鄭玄注釋時将其稱為“徽識”,主要用于區分官職或身份。

二、曆史來源與用途

  1. 軍事與行政應用:古代士兵或官員會在衣物上佩戴徽識,書寫官職或姓名,以便在戰鬥中識别身份。如《左傳》記載的“揚徽者”,即通過徽标辨别屍體歸屬。
  2. 符號化擴展:後延伸為泛指标志性符號,如國徽、校徽等集體标識。

三、其他解釋

部分資料提到“徽識”作為成語,表示“外在形象與内在素質一緻”(如相貌與品性相符),但此用法較少見且權威性存疑。

四、字義分解

“徽識”核心含義為古代标志性旌旗,後擴展為各類符號标識。需注意成語用法可能存在争議,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徽識——詞彙解析及相關信息

徽識(huī zhì)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徽和識。

徽(huī),是一個多音字,由彳(呂)和心組成。在《康熙字典》中,徽解釋為“言語優美”或者“标志”。徽還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别稱。

識(zhì),是一個多音字,由讠(丷)和心組成。在古代漢字中,識的寫法有所變化,例如在金文中,識寫作“⿰言音”。識的意思包括“認識”、“理解”,以及“意識”等。

“徽識”的來源可以理解為“标志的認識”或者“标志的意識”,可以指人們對于标志、符號及其含義的認知和理解。

關于“徽識”的繁體寫法,請寫作「徽識」。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識字的方式有許多變化。例如,在篆書中,寫作“⿰言直”;在隸書中,寫作“⿱言十”或“⿱言斤”。這些變化都體現了隨着社會的發展,字形亦有所變遷。

以下是一些關于“徽識”的例句:

  1. 他對這個品牌的徽識有清楚的認知。
  2. 學生應該培養良好的徽識能力,從而能夠正确理解各種标志的含義。
  3. 徽識反映了一個社會或組織的形象和價值觀。
  4. 徽識的設計需要考慮品牌的定位和目标受衆。

以下是一些與“徽識”相關的詞彙:

總結:徽識是指标志的認知和理解。它由“徽”和“識”兩個字組成,分别表示标志和認識。徽和識的寫法有所變化,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形體已經發生了變化。徽識可以指代人們對标志和符號的理解以及對其含義的認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