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戒壇的意思、戒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戒壇的解釋

[place to attain the full status of a mork or a nun] 僧徒受戒的場所

詳細解釋

僧徒傳戒之壇。 唐 白居易 《大唐泗州開元寺明遠大師塔碑銘序》:“十九從 泗州 靈穆律師 受具戒,五夏,通《四分律》《俱舍論》,乃升講座,乃登戒壇。” 宋 高承 《事物紀原·道釋科教·戒壇》:“ 漢 魏 之僧,雖剃染而戒法未備,唯受三歸。 嘉平 、 正元 中,既傳戒律,立大僧羯磨法,斯蓋比丘立戒壇之始也。又曰,起於 南朝 求那跋磨 為 宋 國比丘於 蔡州 岸受戒為始。” 明 田藝蘅 《留青日劄·戒壇》:“ 杭州 昭慶寺 ,每年三月開戒壇,為天下僧人受戒之所,名曰 萬善戒壇 。” 潘飛聲 《自玉泉泛舟》詩:“戒壇如可上,吾欲學皈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戒壇是漢傳佛教寺院中專用于傳授戒律的宗教建築設施,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五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定義

“戒”指佛教修行者需遵守的戒律規範,“壇”指高出地面的土石台基。《佛學大辭典》定義其為“僧徒受具足戒之壇場”,特指佛教寺院内舉行受戒儀式的神聖空間。根據《中國佛教建築史》記載,戒壇需經特殊儀軌建造,台基高度與層數具有特定宗教象征。

二、曆史演變特征

戒壇制度始于唐代道宣律師制定的受戒儀軌,《漢地佛教儀軌》記載公元667年長安淨業寺建成首座标準戒壇。宋代形成三級受戒制度,對應沙彌壇、比丘壇和菩薩戒壇三種形制,此規制在明清時期趨于統一。

三、建築形制規範

标準戒壇為方形石砌台基,主體分三層:底層邊長27米象征二十七賢聖,中層18米對應十八羅漢,頂層7米喻示七佛。四周立有戒神浮雕石闆,東南西北各設登壇石階,頂層中央供奉釋迦牟尼白玉像。

四、宗教儀式功能

作為“三師七證”制度的空間載體,戒壇需滿足羯磨師、教授師、戒和尚等十位法師共同主持受戒的儀式需求。《佛教儀軌大全》特别強調,戒壇啟用前需完成灑淨、結界、迎請十方諸佛等十二道準備程式。

五、現存重要實例

北京戒台寺唐代戒壇(國家一級文物)保存最完整,福州鼓山湧泉寺宋代戒壇仍在使用,泉州開元寺戒壇可見明代花崗岩雕鑿技藝。這些實體遺存均收錄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網絡擴展解釋

“戒壇”是一個具有宗教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佛教場所定義(主要含義)

1. 基本概念
“戒壇”指佛教中僧侶受戒的特定場所,通常為三層平壇結構,用于傳授戒律儀式。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文獻,如白居易《大唐泗州開元寺明遠大師塔碑銘序》提到“乃登戒壇”。佛教傳入中國後,戒壇逐漸成為寺廟中的重要建築,例如嵩山少林寺曾複建戒壇院。

2. 曆史淵源
據佛典記載,戒壇最初源于古印度,佛陀允許樓至菩薩在祇園精舍外院建立戒壇,後傳入中國。漢魏時期僧人雖剃度但戒法未備,至南北朝時期戒律體系逐漸完善,戒壇制度隨之形成。


二、引申含義(較少見)

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在心中建立警戒之壇,提醒自己謹言慎行”。此用法将“戒”理解為自我約束,“壇”象征神聖性,強調修身防過。但該釋義在其他權威文獻中較少出現,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解讀。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寺廟的戒壇實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佛寺研究文獻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襃譏暴示悲戀博究不絕如發槽床曹衣出水赤瘕酬寄淳良禱祝打行吊運定子鬥艦非彜氛昏貴徵海水聲道豪舉河魚之疾紅巾火傘艱禍鲸濤鼍浪金顆錦陣花營九坑局躬峻峭魁橫掠考力持臨濟宗林區李善蘭柳牀劉三妹抹布面鋪米色密思牽目沁人心腑欺上瞞下柔肕賞善罰否山氓少安毋躁詩編十帝司機挑字眼危辭鄉社項氏閑口説閑話攜壺邪葘細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