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禱告,禱祝。《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金滿 見真神下降,叩首不疊,志心通陳,求判偷銀之賊。”《何典》第一回:“ 活鬼 朝上跪下,通陳了心思,磕了一頓響頭。”
“通陳”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具體分析:
一、作為成語的釋義 根據查字典的權威解釋,“通陳”由“通”(通達)和“陳”(陳列)組成,基本含義指學識淵博、廣泛涉獵知識,強調對世事的通達與知識的全面掌握。例如描述學者或智者時可用此詞。
二、古典文學中的特殊用法 在明清小說如《警世通言》《何典》中,“通陳”被用作禱告、禱祝之意。例如:
差異說明
兩種釋義源于不同語境:前者為成語的概括性表達,後者是特定文學作品中的方言或古語用法。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現代漢語中“通陳”作為成語的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典文本。
《通陳》是一個詞語,表示某個人或事物能夠通達于衆、廣為流傳。
《通陳》的拆分部首是“門”和“阝”,拼音為“tōng”和“chén”,總共8個筆畫。
《通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出自《說文解字》。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沒有改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通陳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在結構和構造上與現代漢字相似。
1. 這家餐館的美食通過顧客的口口相傳,已經通陳全城。
2. 這則新聞報道迅速在各大社交媒體平台上傳播,很快就通陳開來。
通陳可以組成其他詞語:
- 通陳達變(意思是信息傳達到位,能夠引發變化)
- 通陳不滞(意思是信息流通暢通,沒有滞後)
通陳的近義詞是傳達、流傳。反義詞可以是局限、封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