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陳的意思、通陳的詳細解釋
通陳的解釋
禱告,禱祝。《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金滿 見真神下降,叩首不疊,志心通陳,求判偷銀之賊。”《何典》第一回:“ 活鬼 朝上跪下,通陳了心思,磕了一頓響頭。”
詞語分解
- 通的解釋 通 ō 設有阻礙,可以穿過,能夠達到:通風。通天。通氣。通宵。通行。通過。通衢。貫通。四通八達。曲徑通幽。 懂得,徹底明了:通曉。通徹。通今博古。通情達理。 傳達:通令。通訊。通報。通告。通知。通緝。
- 陳的解釋 陳 (陳) é 排列,擺設:陳列。陳兵。 述說:陳述。陳情。詳陳。陳訴。陳說。 舊的,時間久的:陳舊。陳腐。陳醋。推陳出新。陳陳相因。陳迹。陳皮。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 中國朝代名
專業解析
"通陳"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核心含義可理解為向上天或神明傳達、陳述(心意或請求)。該詞多見于古代祭祀、祈禱或告白的語境中,具有莊重、虔誠的色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 詞義解析
- 通:
- 本義為“通達、暢通”。《說文解字》:“通,達也。” 引申為“傳達、溝通、使知曉”。
- 在“通陳”中,“通”取其“傳達、溝通”之意,指将信息或心意送達(神明)。
- 陳:
- 本義為“陳列、布置”。《說文解字》:“陳,宛丘,舜後妫滿之所封。從從木,申聲。” 引申為“述說、陳述”。
- 在“通陳”中,“陳”取其“述說、陳述”之意,指向神明詳細說明心意或請求。
- 通陳:
- 二字結合,構成一個動賓結構(或并列結構)的複合詞。
- 基本義: 指向神明或上天傳達并詳細陳述(心願、請求、事實等)。強調的是通過某種儀式或言語,将人的心意“通達”于神明,并“陳述”清楚。
- 引申義/語境義: 在特定語境下,也可指虔誠地告白、傾訴(尤其是在祈求、忏悔或盟誓時)。
二、 使用語境與特點
- 宗教/祭祀語境: 最常見于古代祭祀、祈禱、占卜、盟誓等活動中。例如,在祭壇前向神靈“通陳”心願,祈求保佑;或向祖先“通陳”家族近況。
- 莊重虔誠: 該詞自帶莊重感和虔誠意味,用于表達對神明或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溝通的正式性。
- 書面語/文言色彩: 屬于典型的書面語詞彙,帶有濃厚的文言色彩,現代口語中極少使用。
三、 古籍考證與來源
“通陳”一詞雖未直接見于《說文解字》等早期字書的核心詞條,但其構成符合古漢語構詞法,且在古籍文獻中有實際用例或相關表述可印證其含義:
- 《楚辭》相關思想: 屈原作品中充滿對神明、先祖的傾訴與祈求,如《九章·抽思》中“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達”,王逸注:“申,重也。旦,明也。舒,展也。言誠欲日日陳己心也。” 這種“陳己心”以求“通達”于神明或君王的意境,與“通陳”的核心含義高度一緻。
- 古代祭祀禮儀: 《周禮》、《儀禮》等典籍詳細記載了祭祀禮儀,其中包含大量向神明、祖先“告”、“祝”、“禱”的環節,其本質就是“通陳”。如《周禮·春官·大祝》載大祝職責有“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祇)”,即通過言辭溝通鬼神。
- 後世文獻用例: 在明清小說、筆記或宗教科儀文中,時有出現“通陳”或其近義詞(如“上陳”、“哀告”)。例如在描述人物向神明祈禱時,常用“焚香通陳”、“虔誠通陳”等語。
結論
“通陳”是一個具有特定宗教和禮儀色彩的文言詞彙,意指虔誠地向神明或上天傳達并詳細陳述心意、請求或事實。其詞義由“通”(傳達、溝通)和“陳”(述說、陳述)複合而成,強調通過正式或虔誠的方式實現人神之間的信息傳遞。該詞體現了古人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溝通的儀式感,在現代漢語中僅存于特定文獻或仿古語境中。
網絡擴展解釋
“通陳”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具體分析:
一、作為成語的釋義
根據查字典的權威解釋,“通陳”由“通”(通達)和“陳”(陳列)組成,基本含義指學識淵博、廣泛涉獵知識,強調對世事的通達與知識的全面掌握。例如描述學者或智者時可用此詞。
二、古典文學中的特殊用法
在明清小說如《警世通言》《何典》中,“通陳”被用作禱告、禱祝之意。例如:
- 《警世通言》描寫“志心通陳,求判偷銀之賊”;
- 《何典》中“通陳了心思,磕了一頓響頭”,均指向神明傾訴心願的行為。
差異說明
兩種釋義源于不同語境:前者為成語的概括性表達,後者是特定文學作品中的方言或古語用法。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現代漢語中“通陳”作為成語的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典文本。
别人正在浏覽...
傍通曆倍足綱擯薄駁書不礲不錯參悟側入昌志朝穿暮塞稱詠車枕吃官司吃重餌兵谷入號笛化學性質戶馬節文警樓金絲燕進賢開船空名告身掠販梨花大鼓镂體亂性鑪鑄茅君玫瑰甕梅内勞斯定理蒙騃悶聲不響迷離徜仿木骨披頭牽徬乾坤情貌勤儉節約屈打成招敺略任城戎備殺菌劑煽惑滲涸攝讋石泐海枯肆師太仆餹霜天際真人茼蒿萬衆危榭聞風遠揚五色無主小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