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冶煉鑄造。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上:“蠻夷之樂有銅鼓焉……通體均勻,厚二分以外,鑪鑄之妙,實為奇巧。”
“鑪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冶煉鑄造的工藝,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鑪”通“爐”,指熔煉金屬的器具;“鑄”即鑄造,指将熔化的金屬倒入模具制成器物。兩字合稱“鑪鑄”,即指通過熔爐冶煉并鑄造金屬器物的過程。
例如唐代劉恂《嶺表錄異》中記載:“蠻夷之樂有銅鼓焉……鑪鑄之妙,實為奇巧”,形容古代銅鼓鑄造工藝的精湛。
字形與字源:
工藝特點:
引申義: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工藝或曆史背景,可查閱《說文解字》或考古研究文獻。
《鑪鑄》(lú zh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爐子進行鑄造。它由兩個部分組成:鑪 (lú) 和鑄 (zhù)。
鑪 (lú) 由金部和鐲部組成,它的部首是金,總共有23個筆畫;鑄 (zhù) 的部首也是金,它的總筆畫數為15。
《鑪鑄》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出現在《左傳·莊公二十九年》一文中。鑪是指用來鑄造鐵器的大爐子,而鑄則指鑄造。這個詞語形象地表達了使用爐子進行鑄造的意思。
《鑪鑄》的繁體字為「鑪鑄」。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鑪鑄》一詞的古代寫法為「鑪鑄」,其中的「」和「」是古代寫字的标志符號。
1. 工匠們正在鑪鑄精美的鐵器。
2. 這家工廠以其高質量的鑪鑄工藝而聞名。
1. 鐵鑪:指用來熔化鐵礦石的大型金屬爐子。
2. 銅鑪:指用來熔化銅礦石的大型金屬爐子。
3. 爐鑪:泛指用來進行熔煉的大型金屬爐子。
近義詞:鑄造、鑄鍛、鑄煉
反義詞:拆卸、解體、銷毀
【别人正在浏覽】